海外网评:以正能量引领网络空间新风尚
6月10-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网络空间,既是信息交互的数字枢纽,更是文明生长的时代沃土。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生活的今天,网络文明建设关乎每个网民的精神家园。
6月10-11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本次大会以“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为主题。网络空间,既是信息交互的数字枢纽,更是文明生长的时代沃土。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生活的今天,网络文明建设关乎每个网民的精神家园。
在6月10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文明大会主论坛上,安徽大学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浩渺以《网络云端光轨聆听千年回声》为题,分享了传统戏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探索。
传统丝竹与现代乐器在数字光影中对话;古人穿越时空与机器狗互动;当徽文化撞上AI大模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6月9日,合肥骆岗公园里,一场“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火热进行。活动通过情景讲述、作品展示、现场互动等形式,打造“科技+文化+艺术”综合视听体
传统丝竹与现代乐器在数字光影中对话;古人穿越时空与机器狗互动;当徽文化撞上AI大模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6月9日,合肥骆岗公园里,一场“科技·点亮网络文明时空”主题活动火热进行。活动通过情景讲述、作品展示、现场互动等形式,打造“科技+文化+艺术”综合视听体
安青网讯在6月10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文明大会主论坛上,安徽大学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浩渺以《网络云端光轨聆听千年回声》为题,分享了传统戏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探索。
“当代青年正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唱响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大戏!”今天上午,在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安徽大学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浩渺分享作为戏曲初学者与网络文明相遇的故事。
Meishan Nuo Opera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Nuo Dance, mainly prevailing in the ancient Meishan region of Hunan, including Lengshu
中国代表团怀揣的137份证据在晨光中泛着岁月痕迹:泛黄的《齐民要术》抄本、贵州傩戏面具的纹样拓片、敦煌残卷上跳跃的灯会图景。当卷宗在会议桌上铺开,韩国五项"非遗"的文化根基开始震颤。
藏在弄堂里的黄浦区回民小学面积很小,教学楼走廊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通过。走廊尽管窄,却不妨碍它把孩子们引向广阔的世界。最近,该校举办了一次以“‘锦绣山河 千人万景’面对面”为主题的艺术节,帮助孩子们打开“视界”的,是一个小小的道具——面具。
寨中青石巷道泛着幽光,两旁吊脚楼檐角铜铃无风自鸣,似有无数亡魂在暗处低泣。
《藏海传》自开播以来,凭借精良的制作和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情,成功引发了观众的追剧热潮。而乔振宇饰演的神秘角色更是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剧中面具人的真实身份始终被一层迷雾所笼罩,粉丝们纷纷化身“侦探”,从片头字幕的细微变化到演员的细微表情,展开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探
水书秘符,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其中隐藏着水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独特认知。陈卓璇面对这些神秘符号,起初满脸困惑,虚心向老师请教翻译。当得知附近有水书字典时,她灵机一动,拉着搭档前去对应查找破解。
牟昌非家的院子,青砖墙上爬着老藤,此刻挤满了人。有人端着粗瓷碗,卷饼里裹着大葱蘸酱,眼睛却直勾勾盯着院里上演的傩戏。傩戏戏服红艳,面具古朴,演出者号角一吹,连隔壁家拴在槐树下的老黄牛都直晃脑袋。
4月24日,在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镇天井寨的天傩台,村民戴着面具正在表演侗族傩戏——“咚咚推”。据了解,天井寨的“咚咚推”傩戏,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要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开始投身于傩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实践中。在中国,一支由年轻创业者组成的团队,以对傩戏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科技的熟练掌握,创办了“傩次元”品牌,专注于傩戏文化的数字化推广与线上传播,为这一古老非遗工艺注入
傩在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
近期,德国人艾哈德来到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傩文化主题景区傩仙镇,通过欣赏非遗傩戏表演、体验傩面具、观看傩戏主题演出等感受中国年戏文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池州傩戏,是安徽省古老稀有的剧种之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见傩者百病消,傩舞起鸿运盛。这是国外永远学不会的中式美学傩戏,它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在贵州深山默默流传千年。但又因为缺乏影像资料的记载,同时国外在向世界传播,导致傩戏被误以为是国外的祈福文化,但其实这是中国的祈福非遗。
不仅兰溪本地年味浓,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还将年味带出了国门。在除夕夜至大年初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与市李渔戏剧研究院29位演员,受泰国旅游与体育部诚挚邀请,为泰国民众献上多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在这个巳蛇春节,泰国曼谷市中心,到处都是“Ch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近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举办第一届耕读文化节系列活动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进校园活动暨“‘农’舞融情 青春织梦”学生舞蹈大赛。学院师生代表共计1000余人观演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