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学霸,为何不是班级首富?谈“李约瑟之问”的三大逻辑BUG
英国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1954年出版的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中提出:“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
英国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1954年出版的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中提出:“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著名的问题,学界将之称为“李约瑟问题”或“李约瑟难题”称为“李约瑟问题”,则李约瑟享有该问题的知识产权。但李约瑟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的吗?非也。鸦片战争以后,在李约瑟之前,梁启超、任鸿隽、冯友兰,乃至
1919年,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1号上,写下了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著名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并说“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著名的问题,学界将之称为“李约瑟问题”或“李约瑟难题”称为“李约瑟问题”,则李约瑟享有该问题的知识产权。但李约瑟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的吗?非也。鸦片战争以后,在李约瑟之前,梁启超、任鸿隽、冯友兰,乃至
题记:关于李约瑟,多年来媒体宣传给公众造成的印象和观念并不正确,至少很不全面。我们希望从李约瑟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李约瑟打算给我们的。我们甚至有意无意地误读了李约瑟的学术意义。
11月初,我收到一封英文信,原以为是索要宣传资料的,可是拆开一看,完全是另一回事。写信人叫保林·简,自称是英共老党员,1952年访问过中国,出席过在北京和平宾馆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她以往与中国使馆联系较多,近几年因在外地居住,联系一度中断,现又返回伦敦,故
2025年4月15-16日,英国英中了解协会(SACU)“重走乔治·何克路”访华团一行12人来甘肃山丹县进行友好访问。访问团参观了培黎职业学院、培黎学校、雷台故居和艾黎纪念馆,到艾黎与何克陵园举行了悼念缅怀活动。
11月初,我收到一封英文信,原以为是索要宣传资料的,可是拆开一看,完全是另一回事。写信人叫保林·简,自称是英共老党员,1952年访问过中国,出席过在北京和平宾馆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她以往与中国使馆联系较多,近几年因在外地居住,联系一度中断,现又返回伦敦,故
这种科幻小说里面的穿越场景被某些博主拿出来科普,可见当下网络荒诞的文化怪相。
今年是英国生物学家、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12月9-1995年3月24日)去世30周年,许多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对于系统性地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贡献。但是,一个英国人是如何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产生兴趣的呢?
既然缺少动作戏的视觉刺激,那么一定要侧重文戏的配比,要做到虽然看不到明面的危险,但背地里却杀机四伏。
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图源:wikipedia.org
关于人类文明是否终将回归“天人合一”,这个问题涉及哲学、生态学、文化演进等多维度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探讨:
历史长河正经历着惊心动魄的祛魅时刻——当西方精心编织的"理性文明神话"撞上考古铁证,李约瑟之问的答案正从青铜器的纹路中破土而出。那些宣称"几何原本孕育蒸汽机"的学术权威,其逻辑荒谬程度堪比声称播撒《诗经》就能长出水稻。试问:若把欧几里得手稿埋进曼彻斯特的土壤,
小说的名字受到著名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的启发: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瑰丽画面感的书名,内容是关于唐代舶来品的博物式介绍。
当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披露“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明半数来自中国”时,西方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
科学出版社作为科学出版界的“旗舰”,为促进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来,它出版了《中国数学史》《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和《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等许多科学技术史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引进出版英国学者李约瑟主撰的多卷本“中国科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李约瑟 2025-01-06 01:0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