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前沿综述聚焦:醛固酮如何影响心衰与肾病进展?机制、药物、临床证据深度梳理
醛固酮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核心效应激素,在心力衰竭(HF)和慢性肾脏病(CKD)等心肾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过量醛固酮不仅加重心、肾炎症和纤维化,还可引发心肌重构和肾损伤。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针对醛固酮及其通路的干预
醛固酮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核心效应激素,在心力衰竭(HF)和慢性肾脏病(CKD)等心肾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过量醛固酮不仅加重心、肾炎症和纤维化,还可引发心肌重构和肾损伤。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针对醛固酮及其通路的干预
B 型利钠肽(BNP)及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
为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5年7月19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安徽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激教授、胡立群教授、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萍教授、山东省
心衰不是“心脏不好”这么简单,它是心这个“发动机”带动全身系统出故障的连锁反应。心脏一旦罢工,肺、肾、大脑、四肢,统统开始“掉线”,人也就慢慢从“能跑能跳”变成“坐着都喘”。这不是夸张,而是临床上每天都能见到的真实写照。
单吃沙坦类时,收缩压降得不够?试试沙库巴曲缬沙坦,它能再压下5-7 mmHg!要是和地平类联用,24小时动态监测里,收缩压能猛降13.1 mmHg,舒张压也少7.7 mmHg[1]。这可不是小数字——深圳程序员小张就试过,他甲状腺指标比常人高150%,还合并肾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因心衰入院的病例中,超过六成首次出现严重症状的时间是在夜间,尤其在凌晨三四点之间最为高发。这不是巧合,而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截至2025年8月8日收盘,中恒集团报收于2.82元,较上周的2.76元上涨2.17%。本周,中恒集团8月6日盘中最高价报3.23元。8月4日盘中最低价报2.69元。本周共计1次涨停收盘,无跌停收盘情况。中恒集团当前最新总市值93.44亿元,在中药板块市值排名
咱糖友总纠结: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到底选哪个?这篇就用3步说清——先看心脏舒服不,再查肾的过滤能力,最后记好防护要点。结合真实例子和医生都认的研究,帮你避开"随便换药""降糖越狠越好"这些坑,说到底,护好心肾比啥都重要。所有说法都来自2024版《中国2型糖尿病
2025年5月,中国国家疾控局联合哈佛医学院发布的研究结果却颠覆了这一认知:82.7%的心衰患者做了过多不必要检查,不仅没获得更好预后,反而增加了焦虑和经济负担。
近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举办第三代人工心脏项目交流会上,今年29岁来自成都温江的郭先生和来自绵阳今年73岁的李先生,分享了自己装上第三代人工心脏后重获“心”生的喜悦。曾开展国内首例(2021年)商用人工心脏植入术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现在是西南地区
近日,长沙泰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传来喜讯,蒲晓群教授、江斌主任及其团队凭借精湛医术与前沿技术,成功为一名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植入新一代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Boston Scientific Resonate X4 CRT-D)。
我国每10个65岁以上老人里,就有1个心衰患者。这可不是瞎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里写得明明白白[1]。
近日,经国家心衰中心工作委员会公布,上海医大医院顺利通过第十五批次国家级标准版心衰中心认证,标志着上海西南部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再添一项国家级认证,对保障周边心血管患者尽早尽快得到有效救治,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救治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盛夏的夜晚,气温陡然攀升,空气潮湿闷热。医院的走廊里,年轻护士林悦脸色苍白,手指颤抖地按着监护仪,一次突发的急救镜头让她心跳加速——一位心衰患者仅仅三天内猝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
很多患者对这款药寄予厚望,却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这是否意味着它并非如传闻中那般“神奇”?又是否代表应该停用这款药物?这些疑问背后,隐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与个体差异的深层误解。
心脏和肾脏两个器官虽然相隔较远,功能也完全不同,但这两个器官的相关疾病,却都与身体的代谢紊乱,动脉硬化等问题密切相关,心肾疾病也经常合并发生。数据显示,急性心梗的患者中,大约有40%的人群合并慢性肾病的问题,而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心功能和肾功能的双重下降,也带来
肥胖与心力衰竭(HF)的共病现象日益普遍,且对患者预后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新型抗肥胖药物(AOM)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合并肥胖患者中展现出
6月1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获悉,该院近日在儿童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再次取得突破,心胸外科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16岁患儿实施沪上首例儿童植入式双心室辅助(BiVAD)手术,该手术标志着医院在儿童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阶段,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新型药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显著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为心衰的治疗带来许多新方向。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些新型药物仍是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