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讽刺,又极其真实
第二年,嘉靖元年(1522),钱德洪果然考中了举人。但隔年的会试(1523),钱蒙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朱子学者、大学士蒋冕,由于反对阳明心学,会试的策问中包含了暗讽心学的题目,导致钱德洪铩羽而归。
第二年,嘉靖元年(1522),钱德洪果然考中了举人。但隔年的会试(1523),钱蒙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朱子学者、大学士蒋冕,由于反对阳明心学,会试的策问中包含了暗讽心学的题目,导致钱德洪铩羽而归。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达到天理的境界,这种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体现了他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追求。他本人也以讲学、著书等方式,努力践行和传播自己的学说,希望引导人们走向道德完善之路。
本书立足于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参照朱熹受学、修书院、编教材、教弟子等教育实践,分别从教养、教学、教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每一主题兼顾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多角度展现了朱熹教育思想的体系化以及实用性。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围绕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蒙学思想论述,以《朱
在他身上,有很多传奇故事,比如,他是倡导翻译学,吸收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人;同时,郑樵思想先进,是首位提出建设科学学科之人,认为自然学科和儒家经典一样重要,因此他也是第一个发出《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之人;作为一代儒师,他更是率先提出知识分子应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人物,朱熹一生忧国忧民、勤奋卓绝,他在战乱中出生成长,在逆境中任职施政,在驳难中授徒著述,不断研学创新,并最终“集儒学之大成”。纪录片《大儒朱熹》就从不同侧面,将这位大儒的成长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全面地讲述给世人。
现在世界上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东亚强国日本进入到了一个“低欲望社会”,诸如“躺平”等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无论是“躺平”还是“低欲望”,到目前为止,对我们的社会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经典“四书”历来被视为修身治学的根本典籍。所谓“四书”,具体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这一称谓的定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学术整合。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四者并称,并编纂《四书章句集注》,
在常山七都(今球川镇)成长起来的状元汪应辰,是朱熹毕生敬重的挚友。汪应辰少时因家境贫寒且父亲英年早逝,从而在常山七都外公家接受教育;状元登第前,他又游学于赵鼎退隐常山黄冈山永年寺时所置的家塾;供职间,因两次请祠和中途为母亲守孝,寓居常山将近17年。
来聊聊一个历史人物——朱熹。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理学方面。他的名字在书本上出现频率很高,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宋代的一个大儒,但他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徐复观此书从西周、春秋封建时代的社会结构,以及封建政治、社会崩溃后,法家与秦汉专制政体成立这一大的背景下,去梳理和探讨两汉以来的政治演变,以及儒家思想重建社会并抵抗任性皇权的努力。徐复观认为,周代宗法封建之下的小共同体内部,发育出以孝悌、礼让、仁爱为基础的基本
提出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探索、实践去寻找答案。如果牛顿只是满足于质疑,而不去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能永远也不会被发现。取得进步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除了质疑,还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的检验。爱迪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
春和景明,泗水河畔的垂柳轻拂碧波,恰似宋人朱熹笔下“胜日寻芳”的千年邀约。这座深藏齐鲁文化底蕴的小城——山东省泗水县,正将《春日》中的诗意符号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美酒的醇香里沉淀着古法技艺,等闲谷艺术粮仓的砖墙上跃动着现代创意,万紫千红度假区的山水间流淌
春和景明,泗水河畔的垂柳轻拂碧波,恰似宋人朱熹笔下“胜日寻芳”的千年邀约。这座深藏齐鲁文化底蕴的小城——山东省泗水县,正将《春日》中的诗意符号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美酒的醇香里沉淀着古法技艺,等闲谷艺术粮仓的砖墙上跃动着现代创意,万紫千红度假区的山水间流淌
如果你的儿子是985硕士研究生,还是浙大毕业的,毕业以后去了烟草局,最后从烟草局辞职了,回到农村种田种茶,毕业10年了,还是三无人员:无房、无车、无老婆!
它独立于五曲溪中,高约三米,上可环坐八九人,四面深水环绕,形如天然石灶。八百多年前,理学宗师朱熹在此煮茶论道,题刻「茶灶」二字,让这块石头成为武夷山茶文化与儒家精神的永恒见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南宋时期的朱熹,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更是推动儒家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位历史巨擘的生平与思想,看看他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化
朱熹,这位南宋时期熠熠生辉的学术巨匠,其成就与思想影响深远,从多个维度来看,他堪称一位 “科学人”。深入探究他的一生,能发现其学术理念与科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朱熹关于《诗·召南》中《摽有梅》之主旨的讨论,常为后世学者从伦理、文学等角度提出批评。他们通常认为朱熹对该诗存在较严重的误读,不仅前后矛盾,还否定了人情的合理性。但我们若细究朱注即可看出,朱熹是基于《摽有梅》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阐述己见的,其解读不仅一以贯之、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