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部分海域出现短期赤潮现象
近日,儋州市西部海域出现水色异常现象,目前已经大部分消退。儋州市海洋部门介绍称,该水色异常现象是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为有害赤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赤潮现象将可能维持,市民、游客和渔民应减少亲水临水。
近日,儋州市西部海域出现水色异常现象,目前已经大部分消退。儋州市海洋部门介绍称,该水色异常现象是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为有害赤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赤潮现象将可能维持,市民、游客和渔民应减少亲水临水。
近日,很多市民朋友反映在三姓围涌、南横涌附近海域出现了一些“棕色不明物质”。经专家鉴定,这些“棕色不明物质”属于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由于其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形成了棕囊藻赤潮。
记者来到深圳湾公园的海风运动公园看到,这一海域出现了大量类似“爆爆珠”的气泡状悬浮物,不少悬浮物还被海浪冲上了沙滩。
首先,海水中存在赤潮生物,如本次广东多地赤潮的“罪魁祸首”球形棕囊藻,是赤潮发生的内因。其次,海洋受到源自市政排放和海水养殖活动的有机污染,使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铁、锰等营养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让它们可以“衣食无忧
赤潮是海洋中漂浮的某种或多种微小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段时间内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又称“有害藻华”,通常发生在近岸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