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工开物》再加场 将在成都连演四场
“成都的观众太热情了!观剧氛围太好了!”12日,记者从成都城市音乐厅获悉,舞剧《天工开物》在成都两场演出基础上已加场一次,三场演出票当即售罄。主办方宣布紧急再加一场,将于4月24-26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连演四场。
“成都的观众太热情了!观剧氛围太好了!”12日,记者从成都城市音乐厅获悉,舞剧《天工开物》在成都两场演出基础上已加场一次,三场演出票当即售罄。主办方宣布紧急再加一场,将于4月24-26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连演四场。
据悉,该剧在成都两场演出的基础上已加场了一次,但难抵观众热情,三场演出票全部售罄,于是主办方再次紧急加开一场,即该剧将于4月24-26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连演四场。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即将于苏州湾大剧院上演的同名舞剧《天工开物》,便是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巨著《天工开物》为题材。舞剧《天工开物》不仅通过舞蹈艺术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更将宋应星那份执着与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呈
冷兵器时代的军营里,排泄物处理堪称生死攸关的大事。汉武帝远征匈奴时,十万大军每天产生的粪便就达50吨之多,相当于要在冰天雪地里凭空"消化"掉一座小型粪山。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明代边军发明了"埋瓮法":每个营帐标配陶瓮,晨起统一深埋。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
这部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巨著《天工开物》为题材的舞剧,不仅通过舞蹈艺术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更将宋应星那份执着与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全剧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展现了宋应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
该剧被誉为“文艺界的大作,舞剧界的大片”。舞美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明制美学“大、巧、简”的美学特征,以别出心裁的舞台呈现形式,让古老的传统工艺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深受观众喜爱。
舞剧《天工开物》自2024年首演以来,全网曝光量超过4亿,综合上座率超90%,累计观众4万余人,是当之无愧的舞剧“黑马”,爆款舞剧“新顶流”。该剧被誉为“文艺界的大作,舞剧界的大片”。舞美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明制美学“大、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技术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由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这部书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状况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独特的治学品格,这种品格以“士”的精神为核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淬炼升华。自孔子创立私学开创平民教育先河,到朱熹构建理学体系完成思想整合;从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到顾炎武跋涉山河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国文人始终秉持着特有的治学传统。
提起明朝,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辉煌与衰落,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戚继光抗倭的英勇,也是崇祯帝煤山自缢的悲壮。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明朝似乎并不那么“强大”,甚至有人觉得它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特别突出的朝代。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明朝的强大,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民间科学家始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生于市井,长于田野,以朴素的智慧直面现实需求,创造出改变普通人生活的技术。这些发明虽未载入正史,却深刻塑造了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本文将通过对比历史上的民间科学家与当代张祥前的探索路径,探讨民间科学
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央视的那档《典籍里的中国》啊?这档节目自打播出以来,那可是引发了不小的热议。有人夸它排版惊艳,仿佛让人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也有人吐槽它开场千篇一律,让人有点儿审美疲劳。那么,这档节目到底怎么样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