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15 年,时年 29 岁的宋应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在江西乡试中,他与兄长宋应升双双中举,宋应星更是斩获全省第三名的佳绩,“奉新二宋” 的名号一时传遍乡里,成为当地佳话。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让年轻的宋应星对未来仕途充满憧憬。
1615 年,时年 29 岁的宋应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在江西乡试中,他与兄长宋应升双双中举,宋应星更是斩获全省第三名的佳绩,“奉新二宋” 的名号一时传遍乡里,成为当地佳话。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让年轻的宋应星对未来仕途充满憧憬。
此后,宋应星一心扑在科举之路上,多次进京参加会试,渴望能更进一步,踏入仕途核心。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他接连六次会试落第,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又一次次失望而归。彼时的明朝,科举腐败之风盛行,贿赂考官、徇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真正有才华的学子如宋应星,却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拒之门外。
接连的打击让宋应星逐渐认清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开始反思,皓首穷经、追逐功名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在那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时代,大多数读书人将科举视为唯一的出路,一旦落第便觉人生无望。宋应星却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叛逆的决定 —— 放弃科举,投身于被士大夫们视为 “末技” 的农工技艺研究。
此后,他远离了科举的喧嚣与官场的纷争,转身扎进农田作坊,遍访江西采煤场、景德镇瓷窑等地。他穿梭在田间地头,观察农民们的耕种劳作;深入工坊,与工匠们交流技艺,详细记录下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技术。在明末 “空谈性理” 的学术氛围中,宋应星的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但他却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农工技艺的探索中。
1637 年,凝聚着宋应星多年心血的《天工开物》横空出世。他在序言中写下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不仅是对自己过往科举经历的告别,更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这部巨著系统地记载了农业、手工业技术,从谷物种植到丝绸纺织,从陶瓷烧制到金属冶炼,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技财富 。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势力虎视眈眈。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宣告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迅速建立起清朝统治。在这改朝换代的巨大变革中,宋应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兄长宋应升更是以身殉国,这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新的政权,宋应星坚守自己的气节,拒受清廷官职。他选择回到家乡奉新县,隐居起来,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著书立说之中。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书籍的保存和流传极为不易,《天工开物》初刻本在后世仅存一部,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成为了无比珍贵的文物。这部书能流传下来,背后是宋应星历经战乱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望者,守护着传统科技的火种。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秉持着 “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理念,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放在首位,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在他看来,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是百姓生存的基础,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为重要。这种重农思想贯穿全书,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隐居期间,宋应星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国家和人民。他通过手中的笔,将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希望能为后世提供借鉴。尽管生活清苦,甚至可能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但他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天工开物》的上卷 “乃粒” 篇,宛如一把开启明代农业智慧大门的钥匙,系统且详尽地记载了稻麦种植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
在浸种环节,宋应星明确指出水温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他写道:“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这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浸种时间和控制水温,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为后续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秧田的疏密间距同样不容忽视。书中记载:“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这种精确的比例关系,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既能保证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又能避免因种植过密导致的生长不良和病虫害滋生。
病虫害防治方面,《天工开物》也有独到的见解。虽然没有像现代科学那样详细阐述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但书中记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这些方法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应星在书中记录了 “杂交育蚕” 技术。他写道:“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盐卤水。…… 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 通过 “早雄配晚雌” 的杂交方式,筛选出继承双亲活力强、丝质好、茧量高的优良后代,从而提高茧量和丝质。这一技术比欧洲早 200 年认识到物种优势,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配图中的龙骨水车、牛转翻车等农具,更是生动地展现了明代农业机械化的雏形。龙骨水车,因其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而得名,主要由木链、水槽、刮板等组成。提水时,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苏轼曾在《无锡道中赋水车》中描绘其运转时的形态:“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形象地展现了龙骨水车的独特构造和工作原理。
牛转翻车则是利用牛力驱动的龙骨水车,其大木轮在立柱的上方,牛在木轮下方旋转,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这种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是明代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
中卷 “冶铸” 篇,宋应星以细腻的笔触揭秘了失蜡法铸造青铜鼎的全过程,让后人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而神秘的铸造工艺。失蜡法,又称拔蜡法、出蜡法或走蜡法,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是一种熔模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十八,蜡居十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再用牛油炼熟者涂墁其痕缝,使增坚固,然后舂筛极细赤石粉、松香、小麦秸节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再用牛油炼熟者涂墁其痕缝,使增坚固,然后熔铜成汁,从口上孔隙灌入,火愈炽,铜愈多,直至填满为止。冷定解型,则钟鼎成矣。” 从塑膜、空腔、浇注到修整,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舟车” 篇中,对福船结构与航海罗盘使用的记载,为研究明代的航海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福船,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之一,以其坚固的结构和良好的航海性能而闻名。宋应星详细描述了福船的船体构造、桅杆设置、帆具配置等方面,使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福船在当时海上贸易和远航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对航海罗盘的使用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强调了罗盘在航海中的导航作用,为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指明方向,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
下卷 “五金” 篇详述了锌的冶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锌冶炼的文字记录。书中记载:“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金属锌)也。”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锌冶炼的原料、设备、工艺过程等,展示了明代在金属冶炼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
“珠玉” 篇中,宋应星批判了采矿过程中的迷信行为,强调 “凡人璞玉,贵取玉中” 的实证精神。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人们往往将采矿的成败与神灵的意志联系在一起,而宋应星却能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采矿活动,注重实践经验和实证研究。他通过对玉石开采和加工过程的详细记录,揭示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点,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念 。
书中的 123 幅木刻插图,更是让制瓷 “过手 72 工序”、冶铁 “活塞式风箱” 等工艺直观可学。这些插图线条流畅、细节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各种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具、设备和操作方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工艺技术。例如,在描绘制瓷工艺时,插图详细展示了从原料采集、粉碎、淘洗、制坯、装饰到烧制的每一个环节,让人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件精美的瓷器是如何诞生的。冶铁 “活塞式风箱” 的插图,则清晰地呈现了风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种风箱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能够持续地向熔炉内鼓风,提高炉温,促进铁矿石的冶炼,是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重要发明之一 。
清朝乾隆年间,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这部旨在囊括乾隆以前历代典籍的巨著,却将《天工开物》拒之门外。究其原因,一是清朝统治者对科技书籍兴趣缺缺,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将科技视为 “奇技淫巧”,认为这些技术不过是末流,不值得被收录进代表正统文化的《四库全书》;二是书中 “北虏”“东北夷” 等字样,刺痛了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这些在明朝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描述,在清朝却成了禁忌;三是宋应星之兄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以及好友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具有反清思想,提倡 “华夷之辨”,受其牵连,《天工开物》也被视为政治不合格的书籍 。
此后,《天工开物》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近乎失传,直至民国时期,才从日本寻回刻本,重归国人视野。尽管如此,书中的技术依然在民间悄然流传,默默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书中记载的 “盐井天然气制盐” 技术,在清代的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制盐效率,促进了盐业的发展。“蚕病隔离法” 也在民间养蚕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蚕病的传播,保障了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近代科学家徐寿在翻译西方化学著作《化学鉴原》时,惊喜地发现《天工开物》中 “五金相生” 的理论与之遥相呼应。这一发现,不仅为徐寿的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天工开物》在科学理论方面的价值。它证明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科学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印证 。
17 世纪末,《天工开物》漂洋过海,传入日本。在这个对先进技术如饥似渴的国度,它迅速引起了轰动,成为了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各藩的 “植产兴业” 中被奉为指南。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急需提升自身的工艺技术水平,以生产出能与中国货媲美的产品。《天工开物》的到来,如同一盏明灯,为日本的技术发展照亮了道路。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提出了富国济民的 “开物之学”,将宋应星的技术哲学思想转化成政治经济学说,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
18 世纪,《天工开物》传到朝鲜,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实学派学者的重视。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首先向半岛读者推荐此书,希望借此改善本朝农业和农具落后的局面。进士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榘,在晚年执笔的 113 卷本巨著《林园经济十六志》中多次引用《天工开物》,从中汲取智慧,推动了朝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19 世纪,《天工开物》被译成法、英、德等多种文字,在欧美国家广泛传播。法国汉学家儒莲将其称为 “技术百科全书”,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翻译。他的翻译工作,让欧洲人得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天工开物》赞誉有加,称其为 “权威性著作”。书中关于物种变异杂交的记录,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启发了他对生物进化的思考。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更是将宋应星称为 “中国的狄德罗”,认为《天工开物》可与狄德罗主编的 18 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相媲美,充分肯定了其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 。
当时,欧洲的蚕桑业因蚕病肆虐而濒临崩溃,生丝大量减产。关键时刻,《天工开物》中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传入欧洲,为蚕农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蚕农们按照书中的方法,对蚕种进行筛选和杂交,加强了蚕的免疫力;同时,严格控制养蚕环境的卫生,及时隔离病蚕,成功地挽救了欧洲的生丝产业,使其逐渐恢复生机 。
在清朝初年,“剃发易服” 政策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刃,刺痛了无数汉族人民的心。这一政策要求汉族男子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旨在从外在形象上消除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加强清朝的统治。在这场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压迫下,宋应星是否留辫,成为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题。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宋应星在 “剃发易服” 政策下的选择。但从他 “拒仕清廷” 的坚定态度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他的文化立场。在明朝灭亡后,宋应星面对清朝的统治,毅然拒绝出仕,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他深知,出仕清廷意味着对明朝的背叛,对自己信仰的放弃。这种坚守,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比起外在形式,宋应星更在乎 “科技为民” 的初心。他一生致力于农工技艺的研究,将自己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天工开物》这部巨著中。在他看来,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屈服于外在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形象。正如书中强调的 “天工开物,贵乎实用”,真正的坚守在笔尖而非发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什么是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 。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记录古代科技的典籍,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为当代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袁隆平,这位 “杂交水稻之父”,曾受《天工开物》中 “杂种优势” 的启发,投身于水稻杂交技术的研究。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袁隆平怀揣着让天下人吃饱饭的梦想,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他从《天工开物》中汲取灵感,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就,不仅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宋应星 “科技为民” 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博主如彭传明等积极复原 “古法造纸”“投石机” 等《天工开物》中的古老技艺。他们通过镜头,将这些几近失传的技艺重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彭传明为了复原古法造纸,深入山林,寻找合适的原材料,按照《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一步步摸索造纸的工序。从浸泡竹子、捣碎竹子纤维,到抄纸、晾晒,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但他从未放弃。他的努力,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古代造纸术的神奇,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宋应星的遗产,不止于技术记录,更在于 “走出书斋、投身实践” 的科学态度。在当代科技发展中,我们依然需要这种 “开物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科学难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而要像宋应星一样,深入实际,勇于探索。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都需要我们秉持着 “开物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
400 年前,宋应星用《天工开物》为中国古代科技树写下最详尽的 “说明书”;400 年后,这部 “工艺百科全书” 依然在回答:何为真正的科技价值?当我们凝视书中匠人弯腰耕作的插图、抚摸初刻本泛黄的纸页,看到的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技术辉煌,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 —— 对知识的敬畏,对实践的执着,对民生的关怀。这,或许就是宋应星留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