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抗战摄影师沙飞: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
每年高考不仅是对学子们的一次“人生大考”,也是对摄影记者的一次“大考”。如何在重复的主题中记录不断变化的场景,如何用镜头展现学子们的青春答卷,如何用更新迭代的摄影器材捕捉高考理念的变化,成为摄影记者新闻素养和摄影能力的一次检验。本期通过三位摄影记者拍摄高考的经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6月9日报道,在美国洛杉矶抗议现场拍摄警方与示威者对峙时,一名英国新闻摄影师被一枚非致命子弹射中大腿,被送往医院紧急接受手术,目前正在康复中。
有人在北京天通苑拍到牛群,如今的他褪去舞台光环,穿着皱巴巴的POLO衫,顶着蓬乱花白头发,独自拉着行李箱走向地铁口。要知道,这里可是北京最大的北漂聚居地,租金低廉,他日常全靠公共交通出行。而在九十年代风光时,他和冯巩搭档,带着团队全国巡演,那是何等意气风发。
不过,萨尔加多虽然备受尊崇,但对其影像的批评也一直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诗化苦难”,即以追求唯美的态度来拍摄世间的战乱、冲突、暴力、饥荒和种种不幸。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银龄诗会在半岛老友大学堂的朗诵课上拉开帷幕。课堂上,学员们在电视台主持人贺同睿的指导下,在专业摄影记者和全程录制的镜头前自信开嗓,深情演绎《相信未来》《一棵开花的树》《那是我的祖国》《乡愁》《我喜欢出发》等经典诗歌,以诗会友、以声传情,展现
“整体逛下来我最喜欢运动类、机器人相关产品,这是我第一次来文博会,中国人都很友好,交流起来也很顺利。来了两天主要逛了14、15、16号馆,很有意思,目前已经和不少的商家留下了联系方式,签单后面慢慢洽谈落实。”
入夏以来,气温稳定下来了,基本维持在20~30℃之间,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另外,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滋生细菌,建议大家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些祛湿的食物,大家注意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起居!
4月7日至12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全国摄影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期培训班”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来自中央、省、市、县主流媒体、融媒体中心100余名摄影记者参加培训。
该活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德清县融媒体中心协办。培训旨在更好把握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进一步提升新闻摄影记者的创新能力和“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
活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德清县融媒体中心协办。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把握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进一步提升新闻摄影记者的创新能力和“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 培训课程设
去年7月13日,正竞选总统的特朗普在“未遂刺杀”事件中耳朵被子弹击中,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摄影师埃文·武奇一边躲避子弹,一边拍下了那张特朗普面带血迹、挥舞拳头的著名照片。但在过去6周,由于美联社拒绝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行政令,将墨
1995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第8版整版刊登了摄影专题《驾驶证——社会的另一种“文凭”》,生动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辽宁大连的学车热潮。作者为时任大连日报社摄影记者王大斌,编辑是中青报原摄影部主任贺延光。中青报“摄影专题”版面就此开启,每周一期,以8幅左右
这几天阳光强烈,紫外线指数高,出门可以适当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高的产品,尤其是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戴上遮阳帽、太阳镜,穿防晒衣,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双管齐下。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要及时补充水分。
我既不是官方媒体的主播、朱吹入、记者,有不死自媒体新闻主播、新闻记者,我没有发表新闻报的身份。我没有发表新闻报道的资质、资历、资格。因此,我既不发表文学作品,又不发表新闻报道。我只是讲一讲我看自媒体直播的感想。
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摄影器材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全民拍摄成为可能,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也为新闻摄影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形式,使得新闻摄影的传播实时性增强、信息体量增大、传播载体多样化、受众海量化以及传
作为一名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摄影记者,以往我主要根据个人经验选择拍摄点位和角度,这次人工智能(AI)助手成了我的报道“搭子”。
回眸2024年,按下数万次快门,定格变化,也记录坚守,每个画面,都是专属记忆。作为摄影记者,见证了无数触动人心的暖心瞬间,也定格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画面。
2024年,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有幸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这一年里,我累计在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刊发新闻图片报道33幅,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6年时间里,“拍”成了我的主旋律,影像成了我的生活,相机成了我的伙伴,出门口便带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