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面临的挑战:特朗普现象折射美国政治更广泛趋势
鉴于特朗普政府近期在跨大西洋关系及北约问题上表现出的言辞与姿态转变,欧洲伙伴们心中的疑问远多于答案。面对这一历史性联盟似乎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他们不禁自问:这些变化是否仅限于特朗普总统个人?抑或预示着美国内部正在发生更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与战略重组?美国民众对特朗普
鉴于特朗普政府近期在跨大西洋关系及北约问题上表现出的言辞与姿态转变,欧洲伙伴们心中的疑问远多于答案。面对这一历史性联盟似乎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他们不禁自问:这些变化是否仅限于特朗普总统个人?抑或预示着美国内部正在发生更大规模的意识形态与战略重组?美国民众对特朗普
近年来,英国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那个曾经以超级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的美国,其主导的全球时代似乎正在步入黄昏。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自今年初上任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墙”越垒越高。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于4月5日生效,还对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征收不同的、更高的“对等关税”,将“关税大棒”挥向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在 500 多年的时间里,在主要政治决策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性,那就是俄罗斯和英国。自然,没有其他人能以这样的历史背景而自夸。这本身就使莫斯科和伦敦成为了天然的对手。
尹锡悦的总统生涯终于走到了尽头,在韩国宪法法院的宣布下,他成为继朴槿惠之后第二位被弹劾罢免的总统。这一裁决不仅打破了韩国政坛的平静,更揭开了国家政治体制深层次的问题。尹锡悦的倒台,犹如韩国政治体系的一场大地震,震荡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韩国社会、政治和
这一戏剧性的政治结局,背后是尹锡悦执政期间一系列激进政策引发的国内矛盾激化,而其中他毫无底线倒向美国和日本,不惜损害韩国国家利益,以及对中国采取的敌视政策,成为其政治生涯崩塌的关键因素。
全球化的未来情况甚至更加不确定。比以前;冠状病毒大流行可能强化反全球化,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显著的来自全球分散的生产链和来自经济体的相互依存,大多数很可能,未来将更加喜忧参半。全球化和选择性保护主义包裹措施和国家干预。回归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形式的全球化,然而,极不可
本来可以有其他结果。包括国防部在关塔那摩湾对塔利班被拘留者编写的档案在内的证据表明,几乎所有塔利班领导人都试图投降,并可能被纳入波恩进程。但美国通过反复的直接干预,阻止了这种尝试。
最近,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迅速升温,而日本似乎正在挑起战火,频频在台海问题上动手脚,将自己推向了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日本政府的几项举动,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姿态,正引发全球的一片哗然。日本还在军事层面和外交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看似激进的策略,这些策略无疑是
这一转变不仅是力量的简单平衡调整,更是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变革的结果,对全球秩序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竞选活动中,特朗普曾嘲笑美国卷入无休止的战争,并承诺将结束在加沙和乌克兰的战事。特朗普在外交政策领域的许多支持者认为,美国真正的威胁是一个实力相当的亚洲竞争对手——中国,美国应该把焦点放在支持其亚洲盟友增强自卫能力上。
最近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白宫的日子可谓是如履薄冰,处境尴尬,一系列事件的发酵,让他深陷麻烦漩涡。鲁比奥本属于共和党建制派,在外交领域,他长期以鹰派形象示人。过往岁月里,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要对俄罗斯加强制裁,还不断敦促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援助,一副坚定
近期,美媒爆料特朗普政府内部诸多动态。据财联社等报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处境微妙,引发广泛关注,背后故事引人探究。鲁比奥本是共和党建制派中外交鹰派人物,曾对俄罗斯态度强硬,在外交领域有自己主张。可特朗普上台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特朗普对俄罗斯态度与鲁比奥大相径庭
首先,苏联解体的不可逆性尚未得到确认,以联邦或邦联形式复兴旧有国家的设想并非完全不切实际。其次,许多俄罗斯人当时预期,冷战结束和随之而来的苏联解体将导致国际体系的根本变化,世界将进入真正未知的领域,这使得任何对俄罗斯在新世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猜测都显得极不确定
2025年,中国政府给今年发展设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中国连续三年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2023年和2024年,中国都顺利完成预期增长目标。
2025年,中国政府给今年发展设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中国连续三年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2023年和2024年,中国都顺利完成预期增长目标。
美国“外交政策焦点”网站3月11日文章,原题:软实力分水岭:中国前进美国后退 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影响力平衡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证实了许多人的观察:中国软实力已经跃升为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不要用霸权逻辑来解读中国,不要用冷战的老眼光来看待如今的中美关系,更不要打着战略竞争的旗号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2025年1月20日,《马尼拉时报》披露的一则消息令人震惊。菲律宾民调机构宣称多数民众支持马科斯政府在南海争端中对中国采取好战立场,然而这竟是一场骗局。此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菲律宾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均引发轩然大波,中方也深感意外。菲律宾民调机构宣称民众支持对华
不要用霸权逻辑来解读中国,不要用冷战的老眼光来看待如今的中美关系,更不要打着战略竞争的旗号来遏制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