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红|红色家风:从延安精神走来的传承
岁月洪流奔涌不息,老红军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稳稳矗立,任时光冲刷,风采依旧。他们以热血作墨、生命为笔,书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承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布纹老师的推荐,
岁月洪流奔涌不息,老红军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稳稳矗立,任时光冲刷,风采依旧。他们以热血作墨、生命为笔,书写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承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布纹老师的推荐,
谦逊礼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古代也有孔融让梨的典故。
1955年秋天的北京城,一群身经百战的将军突然变得像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老太太。你听那四野的老将拍桌子:“老子带兵打进海南岛,凭啥只给个少将?”再看三野的干部摔茶杯:“老子淮海战役负伤三次,这衔级对得起牺牲的兄弟吗?
1955年,萧克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虽然解放军在进行军衔制之后,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排名,但是在后世很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谁是“第一上将”,有着许许多多的讨论。
1931年,江西苏区的一场战役后,红军战士押解着国民党俘虏列队走过。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萧克路过战俘营时,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衣衫褴褛,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威严。待看清面容后,萧克瞳孔骤缩,脱口喊道:“松绑!这是我老师!”
1923年3月,长沙街头春风轻拂,细雨微润,一群学生高举标牌,穿梭于喧嚣的人群,高呼声援收回旅顺、大连的口号。
在1958年的军队“反教条主义运动”中,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的萧克上将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撤销在国防部、训总的职务。虽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但他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不管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不会消沉,要用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