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谦逊礼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古代也有孔融让梨的典故。
谦逊礼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古代也有孔融让梨的典故。
在55年授衔时,有一位开国上将,同样以其谦逊的高尚情操,获得了毛主席深深的认同。
在上将名单最终敲定时,毛主席看着他的名字,不由感叹道:“如此甚好,只是委屈他了!”
这位将军不管是资历还是战绩都足以授予大将军衔,只可惜大将军衔只能有十位,如果大家互不相让,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也会损害多年来的战友情。
因此,这位将军谦逊地退出大将的评选,让授衔工作能顺利的展开。
这位高风亮节的上将,便是上将名单上的第一位——萧克将军。
在55年授衔评定时,负责评定工作的徐立清将军为了能让授衔顺利展开,他主动退让从上将降为了中将,令上将的位置空出来了一个,可是大将的评选却还是在处于互不相让的尴尬局面。
为此,毛主席特意找到了徐立清,对他主动退让的举动表示了肯定,毛主席对他说:“你是应该授上将的,你两次报告要求授中将,那你就吃点亏带个头吧,把你放在中将的第一名。”
毛主席的这句话意味深长,让徐立清带个头,很明显就是指大将评选的尴尬局面,想让徐立清作为榜样,去劝说一位将军主动退让。
听到毛主席这句话,徐立清也很快就明白了这一点。
果不其然,毛主席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评大将也比较难,我准备找萧克谈谈,让他带个头。萧克这个人我了解,他在高级干部中是个文化人,给他授个上将是委屈他了,但是他是不会计较的。
他排在上将的第一位,这样那几个争着要当大将的,一看萧克都是上将了,他们就不好说话了,你们两个人带个头,就能把这次评衔给办好了!”
徐立清在这次谈话之后,立刻就找到了萧克,向萧克说明了毛主席的意思。
萧克听后,对徐立清说:“授个上将已经不错了,战争中牺牲了这么多同志,还包括我的一些上级领导,不少人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还有什么向组织伸手要待遇的?那只是个名而已,请主席放心!”
徐立清将萧克的这段话转达给毛主席后,毛主席非常的欣慰,于是授衔的名单就顺利地定了下来。
当初争夺大将军衔的将领这么多,为何毛主席就选择了让萧克退让呢?
首先,萧克将军文化程度较高,在将领当中属于难得的儒将,素来有谦逊之风。
萧克与其他军人出生的将军不同,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时就被父亲送入了私塾,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从小就养成了谦让的性格,也让他相比于其他将军更加淡泊名利。
其次,萧克将军的资历老,战绩优异,一旦他退让,会令很多将领不敢再争。
虽然,萧克早年是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但是动荡的局势和黑暗的社会环境让萧克萌生了从军的想法。
早在1926年时,他就报考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并入黄埔军校),毕业后马上就参与了北伐战争,先后在江西、浙江等地征战。
在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萧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队伍中,1927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萧克随叶挺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在广东潮汕遭受到失败,萧克回乡积蓄力量,发展起了一支不容小觑的队伍。
随后,萧克又带领部队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
1929年初,萧克又在宁都攻城战中率部首先登上城楼。
由此可见,在我军建立的初期,萧克就已经是我军的中流砥柱了。其资历更是丝毫不逊于十大元帅及十大将。
1930年春,萧克被任命为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萧克在打仗间隙严格训练军队,令第3纵队成为了红四军的主力之一。
1931年,萧克调离第3纵队,来到江西,担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萧克担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1934年1月,萧克更是一战成名,他带领部队北上破袭南浔铁路时,遭遇反动派46个整团兵力的围追堵截,而萧克的部队只有4000余人。
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萧克灵活指挥,在运动战之中将敌人耍得团团转。
两个月的时间内,萧克率部跨越1250余公里,击溃反动派6个团以及许多保安团,捣毁敌人无数的堡垒和据点,顺利返回湘赣苏区。
回师整顿之后,萧克又率部主动出击,歼灭反动派一整个旅外加4个团,活捉反动军旅长侯鹏飞。
这一仗,萧克彻底打出了威名,反动派内部听萧克之名,无不如雷贯耳。
萧克也因此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并获二等红星奖章。
同一年,长征的序幕拉开,萧克在长征途中,再一次声名远播。
1934年11月,萧克率部伏击十万坪,全歼反动派两个旅,另击退一个旅和一个团,俘虏2000多人。
之后,萧克部队与敌军在陈家河撞了个满怀,萧克冷静指挥,歼灭近一个旅,击毙旅长李延龄。
桃子溪奔袭战中,萧克又率领部队全歼一个师部、一个旅部、一个炮营、一个步兵团,活捉军事参谋长周植先。
1935年11月,萧克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一起在湖南桑植遭到敌人包围,他们率部声东击西,横渡沣水沅江,直插湘中,成功突围。
在挺进黔东后,萧克奉命坚守将军山,萧克指挥部队死守7天7夜,为主力部队的撤离争取了时间,之后顺利带部队撤出。
1936年10月,在经历无数的战斗以及跟大自然的搏斗后,萧克率领部队完成长征,之后当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萧克率部先后收复河曲、保德、偏关等7座失地,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粉碎了日寇一次次进攻的阴谋。
1943年8月,中央任命萧克为晋察冀分局委员、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
1944年4月,在前线立下赫赫战功的萧克返回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根据中央的指示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并兼任副校长。
1949年5月,萧克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挥师横渡长江,进军中南。
在萧克的谋划下,河南张轸、湖南程潜、陈明仁先后起义。
在萧克的指挥下,第四野战军席卷中南、西南,先后经历6次大规模战役,歼灭了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军队共43万人,参与解放了湘、鄂、赣、粤、桂和海南岛,消灭了反动派在大陆上最后的主力。
这一系列彪炳史册的战绩,足以让萧克在大将人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战绩如此辉煌的他却主动退让,那么战绩相对黯淡一点的自然就也纷纷退出大将的争夺,在才是毛主席选择萧克的重中之重。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毛主席对萧克充满了歉意,所以当上将名单定下来之后,即使萧克在上将之中位列第一,毛主席都为他叫屈。
不过,萧克将军的谦逊之风也立刻在全军弥漫开来,大家纷纷学习他的高风亮节,正确看待自己的军衔,令军中呈现一片谦让、团结之景。
萧克将军晚年致力于文学研究,令他成为了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谦逊的性格也令他成为了开国上将当中最为长寿的将军。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之后他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让我们永远怀念伟大的萧克将军!
来源:历史博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