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博会声音】对话胡秋舲:深耕“三农”三十载 科技兴农践初心
四月的六盘水,春风拂过山野,淡黄色的猕猴桃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农户们正忙着授粉。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发,离不开一位扎根“三农”工作三十年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胡秋舲。从青涩的农科学子到农户信赖的“贴心人”,他坚
四月的六盘水,春风拂过山野,淡黄色的猕猴桃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农户们正忙着授粉。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发,离不开一位扎根“三农”工作三十年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胡秋舲。从青涩的农科学子到农户信赖的“贴心人”,他坚
据了解,节水抗旱稻是一种既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又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的新型栽培稻。去年,石棉县农业农村局借助与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县合作契机,开启了节水抗旱稻的试验种植。目前,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今年,石棉县抢抓春耕好时节,开启了新一轮的节水抗旱稻扩种工作。
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半坡乡各村(社)纷纷按下春耕“启动键”,一幅幅“旱稻备耕图”在田垄阡陌间徐徐展开。为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半坡乡与绿春县农科局协同开展旱地优质稻良种推广工作。
今日凌晨3点55分,太阳行至黄经30度,正式踏入谷雨节气。作为春季收尾的节气,此时雨水渐丰、地气升腾,农谚里藏着"一场谷雨一场收"的农耕密码。老人们总念叨"谷雨宜雨不宜晴",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天时智慧?
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结构,思茅区云仙乡近期圆满完成2025年度旱地优质稻种及配套农资的发放工作。截至4月15日,全乡计划种植的推广2213.5亩、示范810亩旱地优质稻所需物资已精准送达农户手中。
要是这天能下点雨,那庄稼们就能喝个够,长得壮实,秋收的时候粮仓都能堆满。
4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龙塘镇下海村的苹果园里,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播种旱稻。苹果树下还能种稻谷?这是盐源县为农业产业发展开辟新道路而试点的“苹果矮化砧+旱稻”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推出的全媒体政务访谈类节目《中国福建·在线访谈—厅说福建2025》将于2025年4月12日21:50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4月13日19:52在经济频道重播。
四月的盐源大地春意盎然,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4月10日,龙塘镇下海村的苹果园里,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播种旱稻,一幅生机勃勃的“林下春耕图”映入眼帘。这是盐源县为农业产业发展开辟新道路试点的“苹果矮化砧+旱稻”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茨开镇农户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4月10日,茨开镇人民政府协同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户到田间地头开展“滇禾优615”旱稻新品种技术培训,农技人员通过“理论讲解+田间示范+现场实操”的方式,向农户普及旱稻育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
为进一步提高旱地优质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稳定稻谷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近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在云南农业大学旱地优质稻技术团队指导下,开展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培训。
达川区大树镇位于达川区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地区为主,年降雨量稀少,极端天气日益突出,突发旱情已成为制约该镇水稻种植的重要因素。为应对不稳定的自然条件,保障粮食高质高产,同时用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新业态可持续发展,大树镇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探寻新“稻”
4月8日,商洛市丹凤县2025年第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县第八幼儿园建设项目现场举行。本次开工的10个项目,总投资9.41亿元,年度投资7.13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智能制造、设备更新等领域。
在海阳所镇李家村,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云志功不可没。多年来,李云志以创新思维和真抓实干的精神让李家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带领村民们踏上了致富之路。
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被群众称为“土专家”的人正在田野间,手把手地向村民们传授旱稻种植技术。“旱稻种植要选平坦的土地,还要清除杂草和植物残余物,这样旱稻才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生长。”这位“土专家”是沙拉托乡农服中心工作了近二十年的罗站长。每到春耕时节,他的身影就会遍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希望与生机的象征。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节,威信县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春天系列”宣传报道,以多元化的视角和全媒体的形式,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本系列报道将聚焦春天里的美景美食、春耕备耕、产业发展、民生实事以及社会热点等,带您领略春天
水稻(尤其是粳稻和籼稻)通常在水田中种植,通过长期保持5-10厘米水层来满足需求。水层的作用包括:
很多人对沙漠的第一印象就是黄沙漫天,没有一丝绿意,寸草不生,干旱无比,曾经很多人想要治沙,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其中不少人都铩羽而归。
3月19日,怀集县连麦镇春季旱稻播种现场会在肇庆丰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举行,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传统水稻种植水资源依赖性强的问题,推动节水型农业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市农业农村局副
村民刘少杨家在春分前十多天就撒下的稻种,已长出大约三厘米的秧苗,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生机勃发。根据今年气候及降雨情况,上江镇水田育秧比往年提早了约一个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