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熔断”
三年前,斯坦福神经实验室做过一场震撼业界的"猴子赌局"实验:当研究人员训练猕猴用拉杆获取果汁时,发现一旦引入概率性奖励机制(每次拉动有30%几率获得双倍果汁),猴子会以每分钟60次的频率疯狂拍打装置,即使爪掌渗血也不停止。
三年前,斯坦福神经实验室做过一场震撼业界的"猴子赌局"实验:当研究人员训练猕猴用拉杆获取果汁时,发现一旦引入概率性奖励机制(每次拉动有30%几率获得双倍果汁),猴子会以每分钟60次的频率疯狂拍打装置,即使爪掌渗血也不停止。
在这个人机共生、意识可视的时代,脑机接口(BCI)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它正逐步走入心理健康干预、注意力训练、学习调节等现实生活场景。但当我们兴奋于用意念控制外部设备、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语言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也浮现出来:
但是,十足的理性是可能的吗?当理性成为社会唯一被推崇的品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今天的文章,复旦大学哲学教授谢晶将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出发,呈现出绝对理性背后的问题。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爱情三角理论"中的论断,道出了时间投资的真谛。真爱与否,藏在时间分配的细节里:
“你决定了今天早上喝咖啡还是茶,穿蓝色还是黑色的衣服,去健身还是躺平。” 你以为这是你的自由选择吗?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大脑在你意识到之前,已经做出了决定,你会不会感到震惊?
深夜11点,手机“叮咚”一声,闺蜜的语音消息就发过来了,声音里满是疲惫和愤怒:“我真想把这小子塞回肚子里去!”
在硅谷创业圈流传着一个真实案例:移动支付公司Stripe创始人帕特里克·柯里森在融资关键期遭遇技术故障,他却在会议室带领团队进行10分钟正念冥想,最终拿下1.5亿美元融资。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发现:情绪质量决定大脑80%的决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