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1)序言
朝鲜半岛地扼东亚交通咽喉,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漫长的历史中风波迭起,曲折多变。因此,争夺权力的地方战争此伏彼起,屡见不鲜。
朝鲜半岛地扼东亚交通咽喉,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漫长的历史中风波迭起,曲折多变。因此,争夺权力的地方战争此伏彼起,屡见不鲜。
1968 年 1 月 23 日 15 时 25 分,美国海军 "普韦布洛号" 电子侦察船在朝鲜元山港外 12 海里处作业。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作战局记录显示,该船连续 3 天侵入朝鲜专属经济区,使用 SRC-295 型高频测向仪截收平壤至咸兴的军事通信。
1950年10月19日傍晚,十以万计的军队秘密跨过鸭绿江。按理说,这么大规模的调动,情报早就该泄露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呢?美军一愣一愣的,连雷达都白装了。
毛主席的腰杆子是比钢铁还要坚硬的存在,他从来没有惧怕过任何人的威胁与恐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对毛主席最好的写照。
2025年3月的库尔斯克郊外,积雪未化的战壕里,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士兵正用铅笔在泛黄的地图上勾画进攻路线。
朝鲜战争的烽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指挥艺术,震撼了世界列强。苏联,这个曾对中国军队嗤之以鼻的军事大国,最终也不得不正视这支看似“寒酸”的部队。苏联解密档案《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1951年的一份报告坦言:“中国指挥官的经验令人敬佩,他们能在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并于7月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决议,扩大侵朝战争,但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于8月初即将南韩的军队,赶到洛东江以东的大邱、釜山一隅,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