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美处发现美
是的,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又不断被灌输各种定义,从而本来具足的直觉感不断丧失。我一直感觉我自己的幻觉:总感觉国人们的审美带着非自然感触而是一些束缚的定义去欣赏一些事物,纯真的美好被看不见,充满定义的标签又泛滥成灾。
是的,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又不断被灌输各种定义,从而本来具足的直觉感不断丧失。我一直感觉我自己的幻觉:总感觉国人们的审美带着非自然感触而是一些束缚的定义去欣赏一些事物,纯真的美好被看不见,充满定义的标签又泛滥成灾。
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六集纪录片《无尽的保护》在屏幕铺展,司法实践的冷峻与法治文明的温度形成精妙对话。这部与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形成互文的作品,以“附条件不起诉”“强制报告”等制度创新为叙事线索,通过真实案例的多维度呈现,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理坐标系与人性光谱图,
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六集纪录片《无尽的保护》在屏幕铺展,司法实践的冷峻与法治文明的温度形成精妙对话。这部与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形成互文的作品,以“附条件不起诉”“强制报告”等制度创新为叙事线索,通过真实案例的多维度呈现,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理坐标系与人性光谱图,
2025年,海外短剧市场的战火越烧越旺。中文在线刚刚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其海外营收同比激增132.41%,达3.0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跃升至26.15%;点众科技2025年Q1海外业务收入突破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两大头部平台的亮眼成绩,昭示着国
一边刷着短视频学量子力学,转头又在塔罗牌里找人生方向;一边信科学,但也焦虑“躺平”“内卷”“意义缺失”;一边追求理性,一边渴望信仰;一边相信数据,一边依赖直觉。
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核心模式,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认知之中。从简单的物理事件到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将一件事物的发生归因于另一件事物的原因。无论是日常语言中的“因为……所以……”还是科学实验中的
在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把至善作为伦理生活的最高境界。至善包含着幸福,但人为了得享幸福,必须首先使自己配享幸福,配享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道德。德与福的结合要靠神赐,但修德却是人必须自己做出的努力。然而,修德的必要性恰恰就在于人还不具备德,或者说,现实世界的经验揭
在作为现代科学起源的科学革命中,笛卡尔无疑是一位极为关键的代表性哲学家,其思想对人类的某些思想范式起到了关键性的塑造作用。上海市社科规划优秀课题“笛卡尔的自然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21BZX004)指出,尽管我们可以根据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框架将其哲学划分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变成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幼年自述为:“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康德厌世,理由充分。他虽金发碧眼,面色红润,但身
深夜刷到朋友晒的求婚钻戒,手指在点赞按钮上悬停三秒,最终默默划走。这已是本月第七对修成正果的熟人,而你连心动是什么感觉都快忘了。相亲软件里的红点提示像永不熄灭的警报,母亲那句“眼光别太高”在耳边循环播放。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那些从未为谁疯狂过的灵魂,或许正站
康德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分辨:每个人都应该有“私下运用的理性”和“公开运用的理性”。前者是一个人职业身份要求下的言论,他说的话必须符合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后者是他作为人类的一员所展开的思想和言论,他的话是可以面向全体人类公开讲的。
去年是康德诞生三百周年,从他的祖国德国到世界各地,人们举办了许多学术会议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中国也不例外,有关康德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演讲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年底。这表明康德绝不是像艾伦·伍德(Allen Wood)说的那样,是一个死去已久的人,对我们没什么影
本文通过解析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体系,探讨其“因果关系是心理幻觉”命题的逻辑基础与合理性。通过分析休谟对因果关系的“习惯性联想”解构、归纳问题的提出及因果必然性的否定,结合康德先验范畴、实用主义及分析哲学的回应,论证休谟的因果怀疑论虽存在局限性,却深刻揭示了人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不无遗憾地指出,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竟然作出了互相矛盾的评论:有人一方面责备他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另一方面又责备他只限于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实;有人认为他的方法是来源于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又有人认为他的方法是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要素论"里面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这一套结构与《纯粹理性批判》的大体结构完全相同,但在划分的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先验宇宙论的第一个二律背反的正题注释部分,康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无限性的真实的(先验的)概念(Der wahre[transzendentale]Begriff der Unendlichkeit,以下简称真无限)。这
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思想和宇宙基本性质的学问。它通过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哲学不仅仅是思维的练习,它更像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清晰的方向。然而,学哲学并非一蹴
如何理解人类认识?这一问题关乎不同的认识论进路。传统视域中的认识论主要从认知的层面规定人类认识。以评价的引入为前提,人类认识的内涵得到了历史的扩展。更广的认识论视域,进一步涉及认识的规范性之维。认知主要以事物自身的规定为指向,评价更多地以确认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内
“尊严”(dignity)是一个跨时空、跨学科、跨文化的“共识性”概念。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尊严问题的讨论,实现了从人性到人权的理论主题转换;其中,尽管康德(I.Kant,1724—1804)想基于人的理性能力将尊严集中于伦理学,但也没有超出人性、人格与德性论
或许百分之90%的普通人对哲学的印象,都停留于教科书里的哲学理论。人们最早接触哲学,也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应试。背诵各种哲学原理,以更具技巧性的方式回答各类论述题,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