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值得关注的10家公司(附表单)
4月30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宣,由30多国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完成世界最大、最强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意味着人类在可控核聚变能源研发上迈出关键一步。
4月30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宣,由30多国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完成世界最大、最强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意味着人类在可控核聚变能源研发上迈出关键一步。
近期,可控核聚变行业利好消息集中释放。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其列为未来产业重点,上海、合肥等地推出专项支持,广东设立千亿级能源基金。技术上,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超千秒,民营企业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突破高温超导及球形托卡马克技术。
2025年4月21日,永鼎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1亿元,同比下降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61亿元,同比增长42.00%;扣非净利润为4550.0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67.03%。尽管营业收入出现下滑,但净利润和扣
近期我国可控核聚变项目进展迅速,环流三号挺进燃烧实验,星火一号混合堆项目通过环评。让可控核聚变离实现商业化又向前了一步。
近日,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核聚变实验装置传来历史性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连续300秒的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并同步完成电力输出。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到电网的跨越,全球能源革命迎来里程碑式转折
科技日报北京3月28日,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燃烧实验阶段,向工程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在能源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科学家近日实现历史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验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突破。这一里程碑式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应用的道路上迈出关键步伐。本文基于技术原理与产业实践,对相关
装置迭代: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150万安培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EAST装置创下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1066秒新纪录材料突破:合肥建成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系统,可模拟极端工况(50kA电流、1.5T/秒磁场变化)国产高温超导带材(如永鼎股份REBCO)
• 业务关联:联创超导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应用于非磁金属感应加热、磁控硅单晶生长联创光电炉、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节能效果。
妙盈科技公布了新一期(2024年12月31日)的ESG评级结果,永鼎股份(600105.SH)获得CC评级(妙盈科技评级为D起至AAA共12档,D为最低档,AAA为其最高一档评级),上一期(2024年9月30日)ESG评级为CC。本期ESG评级在全球行业分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