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抑制剂JDB175招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JDB175是一个具有高选择性的第二代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口服抑制剂,有口服活性,具有出色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BTK是B细胞受体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分子,负责参与B细胞的增殖、运输、趋化和黏附,在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抑制其活性可产生明显的抗
JDB175是一个具有高选择性的第二代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口服抑制剂,有口服活性,具有出色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BTK是B细胞受体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分子,负责参与B细胞的增殖、运输、趋化和黏附,在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抑制其活性可产生明显的抗
近段时间,大B细胞淋巴瘤(LBCL)药物领域取得众多进展,有望革新患者治疗选择。例如,在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十余年后,辉瑞的血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etris(维布妥昔单抗,BV)获批用于治疗LBCL;Sellas公司公布CDK9抑制剂tambic
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的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性(R/R)患者中显示出一定潜力,尤其是针对传统化疗和免疫治疗无效的病例。目前研究数据主要集中于靶向CD19或CD30的CAR-T产品,其疗效和安全性因靶点选择及患者特征而异。以下是关键数据和治
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的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尤其需与纵隔常见肿瘤及淋巴瘤亚型区分。以下是其关键鉴别要点:
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有研究提示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变异、分子通路异常、免疫微环境紊乱及潜在的环境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关。以下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潜在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的实验室检查需结合常规血液学、生化指标、免疫学及分子检测,以辅助诊断、评估肿瘤负荷及指导治疗。以下是其主要实验室检查内容及意义:
根据患者中性粒细胞最低值(Nadir)调整化疗剂量,实现 个体化剂量爬升。
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迎来了诸多鼓舞人心的突破,其中中国学者在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贡献日益显著,极大地助力推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值此新年伊始之际,《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对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并在显微镜下显示为弥漫性生长模式。以下是对DLBCL的详细介绍:
2025年1月17日,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首日,“临床探索引领规范——中华病例说DLBCL临床案例征集项目启动与《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是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的革新性疗法。然而,超过60%的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会出现疾病进展(PD),进展后没有标准治疗,患者的生存结果差异较大,且这一患者人群的预后模型缺乏。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预测
我国已有5万多名B细胞淋巴肿瘤患者接受了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的治疗。为了满足淋巴瘤诊疗的临床需求,规范临床用药,全国30多位淋巴瘤专家历时7个月编撰的《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奥布替尼共识2.0”)在1月17日于海口
为了满足淋巴瘤诊疗的临床需求,规范临床用药,全国30多位淋巴瘤专家历时7个月编撰的《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奥布替尼共识2.0”)在1月17日于海口举行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
2024年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San Diego)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涵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最前沿的血液学进展和突破性临床数据。在本次大会上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大B细胞肿瘤,呈弥漫性增生,胞核大小相当于正常巨噬细胞的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胞核的两倍以上。是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由于亚型多、病变部位和范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