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七大流放重地深析,昔日的苦寒生死之地,今日的诗和远方
对此,朱熹解释道:“流宥五刑者,其人所犯,合此五刑。而情轻可恕,或因过误则全其肢体,不加刀锯,但流以宥之,屏之远方,不与同齿。”
对此,朱熹解释道:“流宥五刑者,其人所犯,合此五刑。而情轻可恕,或因过误则全其肢体,不加刀锯,但流以宥之,屏之远方,不与同齿。”
在鄂西北的层峦叠嶂间,房陵宛如一部镌刻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竹简,以神农架的松涛为韵脚,以武当山的云海作扉页,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孕育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片曾被周天子封为"忠孝名邦"的土地,不仅以万山叠翠的生态奇观惊艳世人,更以诗祖尹吉甫采编《诗经》的文化根
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砍头、凌迟、杖打,啥都有。流放,算是比死刑轻一档的重罚,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罪不至死,但又得好好教训的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把罪人赶到边远地区的做法,叫“放逐”。到了汉朝,这套制度才算有了模样,史书《汉书》里提到,罪犯常被发配
“房邑山多水少。水无大小,贵视地之所宜而利导之。郧属六邑,惟房犹号鱼米之乡,而稻田灌溉,惟恃塘堰。”这是清同治版《房县志》水利篇的官方记载。今日读来,也颇感自豪。想不到,在郧阳府的地界上,房县也曾被视为鱼米之乡阔绰过。究其缘由,正是先人们善于根据地形和需要,对
古代有个刑罚叫流放,它是那时候五种主要刑罚之一,严重程度仅次于死刑。要是谁在古代被流放到偏远地方,那就意味着要走很长的路,吃很多苦,而且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