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从徐光启到徐家汇,一颗甘薯里的家国
晚明时期的徐家汇,只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明朝末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在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晚明时期的徐家汇,只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明朝末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在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5月14日晚,“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行。多组家庭登台动情讲述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也让现场观众看到优良家风如何代代相传,领悟其中蕴含的城市精神。
明末时期(1620-1644),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葡萄牙和西班牙商船频繁往来濠镜澳(今澳门),持续从明朝采购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等火器装备。据葡萄牙《东方军事档案》记载,这些装载着硝石、火绳和铸铁模具的商船,每年季风期都会在濠镜澳码头排成长列,明政府为此特设"
16世纪后期的大明尽管外有女真人入侵,内有农民叛乱,但在表面上依旧是“歌舞升平”。谁也无法预料到仅仅几十年后后金的铁骑便会攻破山海关,与李自成的闯军一起将帝国覆灭。但此时的大明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与变化,即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第一次大规模的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并将
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上海文明。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明朝灭亡是由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外敌入侵以及天灾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多年前在葡萄牙发现的两封信,却似乎为我们揭开了一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让我们对明朝灭亡的真正内幕有了全新的思考。
在南丹路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光启公园是上海所有的公园当中,一座奇特的存在。当你穿过刻有“文武元勋”四字的明代石牌坊,走过神道与石像生,你就会看到一座大墓静卧于此。这座大墓,它不仅是徐家汇地名的起源之处,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之源。
1606 年,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合作悄然开启。徐光启,这位明朝的杰出学者,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手,投身于一项伟大的翻译工程 —— 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引入中国。那时的中国,数学领域沿着自己独特的轨迹发展,传统数学侧重实际应用
利玛窦一个意大利天主教的传教士,在他30岁时候,也就是1582年(明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开始传教,并帮助愚昧的大明传授科技知识睁眼看世界,但是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聊聊利玛窦的传教最真实的意图。
书里的主角许太夫人,是中国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孙女。徐光启当年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把西方的学问带到中国。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出生于上海县(今上海市),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徐光启的一生,不仅在政治、科学、军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中西文化交流
在今年1月份时,曾有网友发现国产武侠动作游戏《燕云十六声》中出现离谱文案错误,游戏中“大米”的描述竟然是“一袋大米,由小麦加工制成”,让网友们都绷不住了。
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能测算二十八宿的仪器,曾指引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如今TikTok算法让白宫夜不能寐,历史开了个辛辣的玩笑——西方突然发现,东方文明的底层代码,从来不是Windows系统能兼容的。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引进西方弹道学理论,更在实战中推广红夷大炮。1626年宁远之战,袁崇焕用西洋火炮击退努尔哈赤,正是这场技术革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