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传播与交流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首先发现马家窑遗址,并将其分为“六期说”之一,(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拉开了马家窑文化研究的序幕。194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洮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首先发现马家窑遗址,并将其分为“六期说”之一,(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拉开了马家窑文化研究的序幕。194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洮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的彩陶与欧洲考古学家进行交流,认识到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纹饰具有相似性,并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巧的是,当初安特生向德国考古学家胡伯特·施密特求教时,施密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的彩陶与欧洲考古学家进行交流,认识到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纹饰具有相似性,并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巧的是,当初安特生向德国考古学家胡伯特·施密特求教时,施密
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取得突破性考古发现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就发现的彩陶与欧洲考古学家进行交流,认识到其与中亚的安诺文化、东南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纹饰具有相似性,并就此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初步假设。巧的是,当初安特生向德国考古学家胡伯特·施密特求教时,施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