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故事 | 我演花木兰阿姐
4月22日,我们《木兰辞》剧组登上了赴晋高铁。11点多到达太原站,走出检票口时,薛老师带领先行到达的老师们已经在迎接我们了。薛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捧鲜花,仪式感满满,还挂出:银龄书院《木兰辞》剧组赴晋出征马到成功的大横幅,全体老师高兴地与大横幅合影留念。
4月22日,我们《木兰辞》剧组登上了赴晋高铁。11点多到达太原站,走出检票口时,薛老师带领先行到达的老师们已经在迎接我们了。薛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捧鲜花,仪式感满满,还挂出:银龄书院《木兰辞》剧组赴晋出征马到成功的大横幅,全体老师高兴地与大横幅合影留念。
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参加图书情景剧《木兰辞》的演出,那是2022年10月11日,薛老师突然对我说:“赵老师,您要接演木兰辞剧中的阿娘,而且要抓紧练,10月19日或20日就要录。这是由北京广播电视台等推出的“冬日暖阳耆乐同行”特别直播节目。”
在剧中,我扮演的是一个陪护老军人的护士。导演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老红军与护士虽然戏份不多,但你们的表演非常重要,是《木兰辞》的力量,使这位老红军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愉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定要表演好。
我要说,我亲身见证和经历了《木兰辞》从初创到成功。这是银龄书院银龄人艺术团集体智慧的结晶。几年来,有多位老师参与过排练,扮演其中的角色。我自己就曾扮演过阿娘和音乐人。
展览入围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的80个推介项目之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独特视角重读《木兰辞》,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直到明朝,花木兰才有了具体的姓氏。明代有个才子叫徐渭,他对儒家的礼法和规矩十分反感。《木兰辞》里的故事正好符合他的胃口,他心想:谁规定做学问只能读儒家典籍?谁规定女子不如男?谁规定女子就不能从军?
“家人们,今晚就跟着我们木兰工作室一同重读《木兰辞》,领略古都大同独特魅力。”5月1日和2日,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木兰工作室携手市木兰文化研究会,在鼓楼西街准时开启“古韵西街寻味大同 木兰挑战欢乐来袭”直播活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工作人员将精彩画面同步推送至抖音、
五一放假期间,恰巧参加了初中同学女儿的回门宴,看到了40多年前上初中时的同学,是一位姓张的老大哥,目前在家乡所在的一所中学当校长。
关于花木兰与穆桂英的历史真实性,综合文献与学术研究可知,这两位广为人知的巾帼英雄均属文学虚构形象,具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