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放假期间,恰巧参加了初中同学女儿的回门宴,看到了40多年前上初中时的同学,是一位姓张的老大哥,目前在家乡所在的一所中学当校长。
初中同学女儿的回门宴。
五一放假期间,恰巧参加了初中同学女儿的回门宴,看到了40多年前上初中时的同学,是一位姓张的老大哥,目前在家乡所在的一所中学当校长。
张哥问我,还记得45年前咱们在中学时的往事吗?我说:“到了咱们这个岁数,新事记不住,往事忘不了?老兄提醒我一下,是哪件事儿?”
《木兰词》
他说,还记得咱们4个当年走读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边走边背《木兰辞》的事吗?我说,记得。不但记得,而且记忆犹新。
4个骑自行车的少年ABCD,边骑边聊。
话说45年前的1980年一个金秋的傍晚,4个骑自行车的少年ABCD,边骑边聊。
A说:〝今天下午老师领咱们学了《木兰辞》,朗朗上口。看看咱们记住了多少,不能看书,每人4句。大家分头背,谁遇到磕绊了,可以提醒一下。”
B说:“我先开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C接着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D续背:“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A跟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接着背:“西市买骏马,东市买鞍鞯。南市买……”
C说:“你背的不对,东市买鞍马,不是西市买鞍马。是东西南北的顺序。
B接着背:“对对,东市买鞍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什么来呢?
C说:“友情提醒你一下。已经有马、有鞍,有辔头,剩下该买什么了?”
B磕磕巴巴的接着背:“想起来了,该有鞭了。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脑瓜聪明,该他背的时候一气呵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顺着谁的思路接着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A说:“终于该我背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学了一下午,我就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
又轮到B背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什么来着?天子给了好多赏赐!”
听了B背的内容,另外三个少年笑的前仰后合,一个说:“人家这是汉乐府古诗,不带你白话文解释的。”
B一个劲儿解释:“我没你们记性好,到课文后边,只有点印象,实在记不起来了。”
C说:“告诉你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B说:“后边的诗,你要真会背,我明天中午帮你打饭。”
C说:“说话算数,后边的诗我得想想。是不是这么几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B说:“厉害,厉害!老师只领读几遍,讲了讲大概意思,你就把全诗都背过了。你的记性这么好,明天中午我帮你打饭。”
D说:“仗打完了,木兰回到父母身边,这一段特别有生活情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小弟杀猪宰羊的动作,特别感人。”
A说:“剩下的就是木兰重换女儿妆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又该B背了:“下边这段难不住我,下边这段是木兰惊呆伙伴们的情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背:“该我大聪明收尾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B说:“不对,谁自吹是大聪明。应该是‘能辨我是雄雌?’不是雌雄。”
C说:“不对,肯定是雌雄,因为木兰是女的。
炊烟升起,已到晚饭时。
正当BC吵个不休时,A说:“天黑了。俺们也分不清是雄雌,还是雌雄了?明天早晨看看书就知道了”。恰好吵了一路,也到家了,该回家吃饭了。
友友们想知道B和C是谁吗?
愚沌的B就是本人,大聪明C就是张哥,张校长。今日一学此事,彼此还哈哈大笑。
少年不识愁滋味,彼此再见已黄昏!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彼此再见已黄昏!”
来源:奋斗者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