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德墓志》是已发现的欧阳询第六块楷书墓志刻石
一、创作时间与发现背景1. 创作时间《翟天德墓志》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年十二月廿五日下葬。墓主翟天德(557—634)享年78岁,其生平跨越隋至唐初,曾参与隋末起义并受李唐朝廷重用,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一、创作时间与发现背景1. 创作时间《翟天德墓志》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年十二月廿五日下葬。墓主翟天德(557—634)享年78岁,其生平跨越隋至唐初,曾参与隋末起义并受李唐朝廷重用,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中华泰山网讯“‘新甫泰山,取首字而为名。’原来咱们家乡取名‘新泰’是因为靠近新甫山和泰山。”读着石刻内容,市民直呼“长知识了”。5月13日,《新泰赋》刻石揭幕,王安全泰山诗集《岱宗吟》发行,新泰文化发展历程新增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巅,云雾常年缭绕的崖壁间,曾矗立着一方见证帝国霸业的刻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至此,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以铭秦德。这方承载着“书同文”国策威严的会稽刻石,历经两千年风雨剥蚀,如今仅存于拓片与文献的残章之中。然而,正是这些斑驳的字迹
前不久,笔者在公众号“山翁视界”中发表了《浙东民间石刻艺术赏析》上、下两篇,文章引起了微信昵称“渔火”的关注,邀我为其祖传秘藏的《寄岳云帖》作一番考证,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爱好,笔者欣然接受。
刻石拓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它的发展演变,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初的墓碑、墓志铭、功德碑,到文人墨客的书法碑,再到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字记载介质 - 拓片(拓本),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甘肃省博物馆藏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在五层展厅“C位出道”,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是该套刻石首次进京展出,并且以
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小楷《黄庭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宋拓《黄庭经》则是这一书法作品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