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不负你们!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最初作为时令标志,记录生命萌发的信号,是催耕播种的讯息。及至后来,国人逐渐将踏青与哀思寄托于同一意象中,流传至今。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最初作为时令标志,记录生命萌发的信号,是催耕播种的讯息。及至后来,国人逐渐将踏青与哀思寄托于同一意象中,流传至今。
2025年4月4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将风看作是清明节气的第一特征,清明风就是指清爽明净之风。在古人眼中,是和暖、温润的风,春风送暖、春风化雨,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昭苏。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饱含人文意蕴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最初作为时令标志,记录生命萌发的信号,是催耕播种的讯息。及至后来,国人逐渐将踏青与哀思寄托于同一意象中,流传至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今天我们就迎来了清明节气,今年清明交节时间在“4月4日20时49分”,清明的到来,意味着大自然已呈现出气清景明的情景。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昭苏。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饱含人文意蕴与生命哲学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三月初五落寒霜,清明坟头添衣裳",这句带着泥土气息的农谚,在2025年的春天格外引人关注。4月2日,农历三月初五恰逢清明节前两日,那些藏在老话里的"怕"字,究竟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
大门前的老树长出了新芽,院里的枯木又有了花蕊,收藏了好多的话,都藏进了满头白发里。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最初作为时令标志,记录生命萌发的信号,是催耕播种的讯息。及至后来,国人逐渐将踏青与哀思寄托于同一意象中,流传至今。
关于清明节气,《淮南子》中是这样说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清明节气位于春分节气后的第15天,斗指向乙,此时的风力不大,温暖湿润,给人带来清新明净的感觉,古人把这种风称作“清明风”,且把这个节气命名为“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