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1400 年前的 “世界朋友圈” 啥样?
公元 650 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鼓刚刚敲响,150 米宽的黄土大道上已挤满了车马行人:头戴尖帽的波斯商人赶着满载琉璃器的骆驼队,身着宽袖唐装的日本遣唐使捧着《论语》译本匆匆赶路,就连西域胡商的驼铃声里,都混着长安市民 “来碗酪浆” 的叫卖声。
公元 650 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鼓刚刚敲响,150 米宽的黄土大道上已挤满了车马行人:头戴尖帽的波斯商人赶着满载琉璃器的骆驼队,身着宽袖唐装的日本遣唐使捧着《论语》译本匆匆赶路,就连西域胡商的驼铃声里,都混着长安市民 “来碗酪浆” 的叫卖声。
毕竟我在现代的身体已病入膏肓,药石无医,能在这本书中继续活下去,已是天大的气运了。
在大众文化视域中,唐朝始终披着鎏金溢彩的华贵外衣。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永远飘荡着胡旋舞的异域风情,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在沉香亭北回响,科举制度开创的平等神话让寒门子弟得以鲤鱼跃龙门。这种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千年前的盛世凝固成文化符号。谢志东的《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