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粪菌移植+免疫”组合拳,打破PD-1耐药魔咒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疗法曾以革命性突破,为近40%的患者带来长期临床获益。然而,耐药难题始终如乌云笼罩,成为横亘在治愈之路上的“拦路虎”。如今,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人体神秘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这一关键的肿瘤外部调节因素,正悄然改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疗法曾以革命性突破,为近40%的患者带来长期临床获益。然而,耐药难题始终如乌云笼罩,成为横亘在治愈之路上的“拦路虎”。如今,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人体神秘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这一关键的肿瘤外部调节因素,正悄然改
学术期刊最基础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其覆盖的学科领域进行划分。自然科学类期刊主要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如《Nature》《Science》等顶级综合期刊及其子刊。这类期刊通常注重实验数据和实证研究,强调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创新性。
近日,兰州大学兰伟教授、靳志文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Li Jinghua助理教授合作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协同压力传感技术的无线自供电智能鞋垫系统。该鞋垫集成了22个高精度传感器和柔性太阳能供
无线 兰州大学 science 鞋垫 兰州大学science 2025-04-21 09:10 4
固态锂电池为何失效?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给出了新机制。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2时,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我院罗巍教授与合作者题为“Fatigue of Li metal anode in solid-state ba
2025年4月1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杨浩教授团队和李伟伟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在介电储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出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3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为高性能储能器件开发提供了创新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
2025年4月11日,我校物理学院杨浩教授团队和李伟伟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在介电储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出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3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为高性能储能器件开发提供了创新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h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雷光华/曾超/魏捷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Osteoarthr
春华秋实、开花结果是大自然最根本的规律。目前,地球上大约90%的现代植物都是开花植物。为了繁殖,植物的花朵中会产生花粉。当花粉落到花的柱头上,植物便开始受精,并产生果实和种子。
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下,毕业于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郑立凯博士于2022年9月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近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Strain-induced rubidium incorpo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雷光华/曾超/魏捷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Osteoarthr
4月4日,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刊。清华大学(在线发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雷光华/曾超/魏捷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Osteoarthr
2023年3月2日,云南农业大学董扬教授团队关于葡萄全球生物资源研究成果,以Dual domestications and origin of traits in grapevine evolution为题,作为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当期封面文章发
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何时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成为热议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饮食、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正越来越被视作免疫机制的关键构成,这其中涵盖了针对癌症的免疫反应。在这一复杂体系里,维生素D由皮肤经日光照射生成,它在维持体内钙含量、保障骨骼、牙齿以及肌肉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维生素D对骨疾病的益处早已广为
胚胎在形成最初的心跳时,那些精密如瑞士钟表的心脏结构究竟是如何构建?传统理论认为,心肌层与心内膜层这两大心脏组织被300微米厚的"心胶质"永久隔绝,只能依靠飘散在基质中的信号分子隔空对话。但3月14日《Science》杂志的一项突破性研究“Tunneling
传统理论认为,蛋白质定位依赖类似"钥匙与锁"的特异性识别,或是依赖膜结构的物理阻隔。但最新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Protein codes promote selective subcellular compartmentalization”,颠覆了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了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名单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红星,凭借卓越研究成果成功入选本次专项计划。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百万级人群基因组数据,首次锁定FAM171A2基因的五个变异位点与帕金森病风险显著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人群患病风险提升达10%。更令人震惊的是,在517例患者脑脊液检测中,FAM171A2浓度与α-syn病理负荷呈现强烈负相关(β=-0.38
近日,东莞理工学院光学工程研究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实现了首个三维光学轴子绝缘体,并实验观测到一系列新颖特征。相关成果以“Photonic axion insulator”为题于2025年1月10日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