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功是功,过是过!革命样板戏《白毛女》应有公平的评价!
1930年的晋中平原,黄土夯的院墙挡不住倒春寒。四岁的郭兰英蜷在土炕角落,听着父母压低的絮语:"咱家连糠菜团子都供不起了……"门外传来骡车吱呀声,母亲突然把她搂进怀里,粗布衣袖沾着灶台的草木灰。
1930年的晋中平原,黄土夯的院墙挡不住倒春寒。四岁的郭兰英蜷在土炕角落,听着父母压低的絮语:"咱家连糠菜团子都供不起了……"门外传来骡车吱呀声,母亲突然把她搂进怀里,粗布衣袖沾着灶台的草木灰。
1926年6月,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西泓于家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黄海之滨的寂静。这个出生在土炕上的孩子,便是后来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于会泳。青灰色的海草房前,母亲弓着腰在石磨前碾玉米面的身影,父亲扛着锄头走向盐碱地的脚步,构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