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后,还会出现“机会性感染”吗?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要根据感染者病毒载量、有无机会性感染、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早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尽快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病毒对全身多种脏器的损伤。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要根据感染者病毒载量、有无机会性感染、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早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尽快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病毒对全身多种脏器的损伤。
这项研究探讨了HI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抑郁症状的差异,并分析了ART治疗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HIV感染者在整体上比非感染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但这一差异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并不显著。
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了 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感染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但长期生存患者伴随的血脂代谢异常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血脂异常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估计,如果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五大捐赠国提议的资金削减得不到缓解,那么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全球可能会新增440万至108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77万至290万儿童和成人艾滋病相关死亡病例。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3.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45%以上(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随着老龄化加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问题日益普遍,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健康
2025年,人类抗艾进入第44个年头,病毒载量检测技术已精准至20 copies/mL阈值以下,暴露后阻断成功率突破99%。然而,医疗机构推诿、拒诊HIV感染者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迫使无数感染者辗转于伪造病历、隐匿病情的灰色诊疗地带,并发症风险因此飙升3-5倍。
"确诊后的那几个月,我就像被丢进了一个漆黑的隧道,不敢告诉任何人,甚至不敢面对病历单上的‘HIV阳性’几个字。
检查意义:评估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目标是将病毒抑制到“检测不到”水平(
这些误区,有些是道听途说,有些则是过时的信息,甚至一些HIV感染者也可能存在这些误解。
“老师老师,我是感染者,昨晚面基过一个很离谱的人(在艾友群认识的),他非让我去酒店找他,我说在外面溜达溜达呗,到最后也没拗过他,我就去酒店找他了。我刚坐下聊了一会,又来了一个肥头大耳朵的男的,接着他就让我去厕所待一会,从门缝瞟到了他在给肥头大耳男kou。不一会
“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9万,而同年新增15-24岁HIV感染者1.2万人——每783个考生中,就有1人可能因一场意外彻底改写人生。”
HIV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其中又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唾液中的HIV病毒含量很少。
截至202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达3990万,当年新增感染者约为130万,而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则高达63万,即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艾滋病离世。这一数字远高于2025年设定的目标——25万人。面对当前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细胞治疗在艾滋病领域的应
截至202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达3990万,当年新增感染者约为130万,而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则高达63万,即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艾滋病离世。这一数字远高于2025年设定的目标——25万人。面对当前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细胞治疗在艾滋病领域的应
“相比于一般人群,HIV感染者罹患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普遍较高,可能存在长期持久的情绪低落、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焦虑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想要确保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获得良好
2024年6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相关规定,公布检疫传染病目录和监测传染病目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艾滋病」赫然存在于监测传染病目录里面。
近日,《Viral Immunology》上发布了一篇名为《HIV感染者与非HIV感染者在急性感染后六个月的长期新冠症状对比》的文章。
近年来,随着HIV抗病毒治疗的推广,越来越多的HIV 感染者获得了更长的寿命。然而,HIV感染者依然受到社会中许多人的歧视和污名化。在长期疾病及其引发的社会压力下,HIV感染者相较于普通人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又或者失眠、多梦等负面状态。这些沉重的精神负担,使
2025年1月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吉利德科学公司的来那帕韦钠片和来那帕韦钠注射液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这一批准不仅为中国的HIV感染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在,我们似乎站在了一个新的治疗时代的门槛上,从一天多片到每天一片,从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如同一声沉重的警钟,震撼着社会各界的心灵——2023年共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30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