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广听河南】红旗渠精神嵌入林州发展脉络 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4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以《通水60年 红旗渠精神嵌入河南林州发展脉络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题播发录音报道。详情如下:
2025年4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以《通水60年 红旗渠精神嵌入河南林州发展脉络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题播发录音报道。详情如下:
“守了红旗渠10年,我还是经常被它的壮观和故事所感动。”长年累月在红旗渠上巡渠、护渠,今年54岁的护渠人原永林被称为“红旗渠上的画家”——他把红旗渠画在纸上、石头上、墙壁上,不久前,他完成了历时4年多创作的红旗渠百米长卷,准备向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献礼。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60年来,红旗渠精神深深嵌入河南林州的发展脉络。当地正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
走过岁月,红旗渠通水60周年了。沉默如金的太行山做证,奔流不息的漳河水做证,60载风雨兼程,60年创业不止,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安阳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延伸出脚下的路。
上世纪60年代,河南安阳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凿出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致敬这一精神丰碑,本次活动特别选取《河南日报》老摄影记者魏德忠深入一线拍摄的《巨斧劈开万仞屏》《凌空排险护渠安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60周年。60年来,红旗渠由一项水利工程嬗变一种民族精神,彰显它的神奇与美丽。它是一座丰碑,高耸在太行山巅,又屹立在人们心间;它是一条“人工天河”,流淌在太行山腰,又是一条精神长河,融入民族血脉;它是一部史诗,铭刻在太行山崖,又烙印在一代代逐梦
太行山巍峨耸立,红旗渠水浩荡奔腾。在嶙峋的山崖与浩瀚的苍穹之间,红旗渠宛如一条巨龙,穿越绝壁,用信念与汗水改写山河,铸就了一部气壮山河的人间史诗。它不仅是林州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3月15日至16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理想教育与“重走穆青路”高校联盟林州行活动举行,进一步传承红旗渠精神,追寻穆青新闻足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3月9日至12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活动走进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通过专题展览、情景党课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一脉相承的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推动红色精神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传承与弘扬。
太行山下,青年洞旁,去年12月22日,来自香港的师生在青年洞刻着“山碑”的石壁前驻足,聆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回响。“我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研学学生刘紫晴动情地说。
据悉,“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中心”是设立在安阳师范学院的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实践育人、社会研修和理论宣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平台,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的使命担当,是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实践,是彰显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