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一生求是 立身报国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基者。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基者。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
编者: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节气、日期相关的俗语,“最怕五月十四一日晴”便是其中之一。明日就是五月十四了,若是晴天,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征兆呢?早了解这些,或许能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有所准备。
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芒种准确时间是2025年6月5日15时42分,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正式交节。关于芒种,民间流传着许多农谚俗语,其中"上午芒种雨不停,下午芒种干断河"这句老话,生动反映了古人对芒种时节天气变化的
今年两个六月,但是夏天热不热,应该按照气象学概念来界定,与闰六月无任何关系,详细原因如下:
农历五月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芒种恰逢6月5日,民间素有“最怕芒种一日雨”的说法,那么芒种当天下雨究竟有何预兆?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农耕智慧与气象规律?让我们从历史记载、农谚解读和现代气象学角度,一探芒种雨水的奥秘,
“不怕五月初三阴,就怕五月初三雨”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反映了农民对农历五月初三天气变化的重视。这句谚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气象智慧。要理解其深层含义,需结合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规律、气候特点以及民间长期观察总结的自然规律。
在民间的气象俗语中,日期与天气之间往往有着神秘的联系。今日是四月二十八,老话说最怕这一天的“一日雨”。那么,四月二十八下雨到底有啥预兆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气象经验和文化内涵。
种地的人都知道,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有多大,风调雨顺,庄稼才能茁壮成长,迎来丰收;要是遇上极端天气,辛苦劳作一年,可能都要打了水漂。老话说“大旱不大旱,就看五月初一”,明天就是五月初一了,今年夏天到底会不会大旱呢?这可太让人好奇了,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事儿。
在民间的传统老话里,“五月怕初一”像一个神秘的谶语,让人心生疑惑。明日便是五月初一了,那到底怕什么呢?这时候,农谚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的奥秘。
“不怕小满一天阴,就怕小满一天晴”是一句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农谚,反映了农民对节气天气变化的深刻观察和智慧总结。小满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之间,今年的小满是5月21日,小满AB 标志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
二是何祚庥在中文互联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东风开始压倒西风的时候替代公知的角色,发表和公知近乎一样的观点,颇有点1944年加入伪军,1948年加入国军的勇气。这也让何祚庥迅速成为一个合适的反面参照物,成为何在互联网上主要的价值体现。
二是何祚庥是在中文互联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东风开始压倒西风的时候,替代公知的角色,发表和公知近乎一样的观点,颇有点1944年加入伪军,1948年加入国军的勇气。这也让何祚庥迅速成为一个合适的反面参照物,成为其在互联网上的主要价值体现。
上次我举了个例子,说如果有人说张希彤抢小孩的棒棒糖,有监控摄像头的影像和小孩的举报作为证据,他来为自己辩护,他的办法就是说:不是这样的。
“白天小满,热死老牛;晚上小满,雨多不愁”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农谚,生动地反映了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25年的小满节气是在5月21日,具体时间为15:03。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小满节气出现在白天,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会非常炎热,甚至可能热到连
涂长望(1906年10月28日-1962年6月9日),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涂长望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本文将全面回顾涂长望的生平、
“立夏不下,神仙害怕”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道出了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万物进入旺季生长阶段,此时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关键。关于立夏下雨好还是晴天好的争论,其实隐藏着中国农民世代积累的生存智慧,需结合地域特
"是旱是涝,就看三月十五"。这句古老的农谚流传已久,似乎承载了乡村气候与农业生产的深厚关系。当农历三月十五到来,迎接的是庄稼人们紧张的农耕季节和对天气变化的密切关注。每年这一天的天气,被视为一个预兆——它能透露出未来几个月的气候走向,特别是夏季的降水量,直接关
农事与气候的紧密联系 在传统农耕社会,三月十四这个时间点具有特殊意义。此时,农民们正忙于春季的农事活动,为夏季作物的生长做准备。土地的耕种、种子的播撒等农事操作都与气候息息相关。如果三月十四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按照传统的说法,可能预示着夏季降水较少,有
4月20日,随着春风的轻拂与细雨的润泽,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这一时节,不仅标志着春季已至暮春,更是农作物播种与生长的关键时期。在民间,关于谷雨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谚语,其中“谷雨有三怕”的说法广为流传。那么,这“三怕”究竟指的是什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