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桂英去世,享年101岁
谢桂英出生于1924年9月。1937年,她家住在南京下关栅栏门3号。老人生前回忆:“日本兵进城前,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姐妹‘跑反’,留下父亲在家里看门。日本兵进城后,父亲被日本兵杀害。”
谢桂英出生于1924年9月。1937年,她家住在南京下关栅栏门3号。老人生前回忆:“日本兵进城前,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姐妹‘跑反’,留下父亲在家里看门。日本兵进城后,父亲被日本兵杀害。”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谁提起来都觉得沉重。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干下了让人发指的事儿,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至今都让人心里堵得慌。西方媒体那时候可没闲着,一帮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些惨事捅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侵略者有多狠。
在抗战胜利已经62年的今天,日本的极右势力仍然否认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我在整理父亲生平材料时,发现最先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信函,是经由我父亲传递给国民政府当局的。今予披露,使我们认识到敢于在腥风血雨中救助中国难民、并视“揭露暴行乃是一种道德义务”
1937年12月13日,日军突然攻入南京,刘家草房被日军纵火焚烧,刘贵祥一家只得被迫躲进八仙桌下,父亲用湿棉被遮盖桌子试图防火。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亚洲视角》栏目播出的一期访谈节目,在东亚社交网络引发热议。
梁艳萍是我国山西大同人,她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可谓一步步见证我国发展的道路,是如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如今世界经济科技强国,但令人遗憾的是,她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错误道路。
现如今,日本国内有大量的右翼分子,他们崇拜当年日本的军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当年在中国犯下的一系列罪行都给予否认,比如731部队对中国人民的残害,再比如南京大屠杀,这些右翼分子都进行了坚定的否认。
在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前往日本山梨县,采访了历史学专家笠原十九司。笠原通过研究一位日本侵华士兵永井仁左右的日记和回想录,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部分真实场景。
作为一名学者,马立诚的言论不仅让历史的真相受到质疑,也让他的形象和声誉瞬间崩塌,他在香港竟因言辞激烈而遭到愤怒的爱国青年暴揍,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汉奸”。
以“实体清单”为武器,在芯片、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构筑技术壁垒,2023年将长江存储等128家中企列入限制名单,企图迟滞中国产业升级。
史料显示,1937年6月,南京城有100万人;到11月,就只剩54.7万了,近半数人成功撤离。剩下没走的民众,实在是没办法。背井离乡谈何容易!1937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在家书中说:“我自己出门的本事不大高明,再带三个小孩、一个老妈,我几乎无此勇气。”闻
20多年前,一个70多岁的老人将日本历史学家告上了法庭,为维护尊严和权利进行了斗争。这起案子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事情究竟如何了结呢?事情还得从八十多年前说起。
2023 年 10 月 7 日,6000 名哈马斯武装分子突破隔离墙,用燃烧弹、手榴弹和步枪,在以色列 32 个社区制造了被《罗伯茨报告》称为 “超越人性底线” 的杀戮剧场。
1937年南京正面临历史最黑暗的时刻,30万同胞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正是这样一场惨烈的悲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痛苦的节点,更是人类良知的深刻拷问。南京之殇,死者无数,生者凄凉,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场残酷的暴行,如同刺骨的寒风,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
在长崎原爆资料馆为长崎原子弹爆炸80周年更新展陈内容之时,日本一些保守派团体向该馆以及市政府施压,要求修改甚至删除“占领南京”“发生南京大屠杀”等表述。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4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青少年学生、国际留学生等手持菊花肃立,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位于日本长崎市和平公园附近的长崎原爆资料馆,陈列着该市1945年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历史资料,告诫世人铭记历史、防止战争重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长崎原子弹爆炸8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之一,该市计划更新资料馆的展陈内容,而这让近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4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青少年学生、国际留学生等手持菊花肃立,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4月4日,202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等共同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