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2025 版)》,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 (2025 年版)》,将全国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划分等级。广西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云南一同被归为 Ⅰ 类地区,这些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
最近,一则消息在广西引起了广泛关注 —— 广西被列为基孔肯雅热防控 Ⅰ 类地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它意味着广西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站在了最前沿。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2025 版)》,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 (2025 年版)》,将全国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划分等级。广西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云南一同被归为 Ⅰ 类地区,这些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病毒通过 “人→蚊→人” 循环扩散。虽说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可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而且,目前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没有广泛可用的疫苗,部分国家虽有批准疫苗但并非在全球普及,防控难度可见一斑。
在了解广西的防控行动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基孔肯雅热这个 “敌人”。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发现,要追溯到 1952 年的坦桑尼亚。当时,在坦桑尼亚的村庄里,有 60% - 80% 的人患病 ,病毒首次在那里被发现,1956 年成功分离出病毒。“基孔肯雅” 这个名字源于当地土语,意思是 “弯曲着身体”,生动地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驼背的痛苦姿态。它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 “帮凶”。传播过程就像一场危险的接力赛,病毒先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感染者发病后 2 - 5 天内会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这时如果被伊蚊叮咬,伊蚊就会成为新的病毒携带者。经过 8 - 12 天的潜伏期,病毒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当这只蚊子再去叮咬其他人时,就把病毒传播给了新的受害者,形成 “人→蚊→人” 的循环传播链。除了这种主要传播途径,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还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输血传播、器官移植传播 ,不过这些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多数人会在被带毒蚊虫叮咬后的 3 - 7 天(1 - 12 天的范围都有可能)出现症状。突然发热是最常见的开场,体温常常飙升到 39℃以上,让人感觉仿佛置身火海。同时,剧烈的关节疼痛也会随之而来,尤其是手腕、脚踝、手指和脚趾等小关节,那种疼痛如同被千万根针扎,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动,让患者连简单的走路、拿东西都变得异常艰难。大约 80% 的患者还会在发热后的 2 - 5 天,迎来皮疹的 “袭击”,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都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还伴随着让人难以忍受的瘙痒。此外,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能会一同出现,让患者的身体承受巨大的折磨。
国家疾控局划分基孔肯雅热防控地区类别的依据,是一套科学且严谨的体系。首先,媒介伊蚊的活跃期是一个关键因素。伊蚊作为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活跃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时间窗口 。活跃期越长,病毒就有更多机会在蚊子与人类之间传播,疫情暴发的风险也就越高。其次,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的数量也是重要参考。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同,都是伊蚊。如果一个地区既往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就说明该地区具备伊蚊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环境,以及病毒传播的条件,那么基孔肯雅热在这样的地区也更容易传播和引发聚集性疫情 。
广西被列为 Ⅰ 类地区,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既往疫情情况密切相关。广西地处低纬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漫长而炎热,冬季短暂且温暖,年平均气温较高,雨量充沛。这样的气候条件简直是伊蚊繁殖的 “天堂”。温暖湿润的环境使得伊蚊全年都有适宜的生存空间,繁殖速度极快,种群密度不断增加 。从地理环境来看,广西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同时,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为伊蚊提供了大量的孳生场所,像各种小型积水容器、树洞、竹筒、石穴等,都是伊蚊喜爱的产卵和幼虫生长的地方。
在既往疫情方面,广西曾经多次出现登革热疫情。2019 年,广西共报告登革热病例 75 例,其中输入性病例 29 例,本地病例 46 例 。这些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充分表明广西存在伊蚊传播疾病的风险,并且具备病毒在本地传播的生态条件。一旦有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就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发本地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
广东作为我国南方的经济大省,与外界的交流频繁,也因此成为了基孔肯雅热疫情的 “前沿阵地”。今年 7 月 8 日,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就此拉开了广东疫情的序幕 。此后,疫情迅速蔓延,病例数不断攀升。截至 7 月 26 日 24 时,广东全省累计报告 4824 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仅仅几天之后,到了 8 月 9 日,广东省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已超过 8000 例 。
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佛山无疑是疫情的重灾区。顺德区作为疫情的首发地,病例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在疫情初期,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7 月 31 日新增报告病例更是高达 333 例 。随后,疫情逐渐扩散到佛山的其他区域,禅城区、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等地也陆续出现确诊病例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佛山市迅速行动,在 7 月 31 日至 8 月 6 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动员民众同步开展自家室内、庭院和天台等处的成蚊灭杀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佛山市每日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数量持续下降,8 月 5 日新增报告病例降至 174 例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 。
除了佛山,广东其他地区也未能幸免。中山市港口镇、南头镇、黄圃镇等地通报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 ,当地迅速号召社区居民开展驱蚊灭蚊工作,点燃蚊香、清理积水,全力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社区也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社区立即开展全面灭蚊工作 。7 月 26 日至 8 月 1 日,广州开展了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力求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传播 。
广东的疫情就像是一面镜子,为广西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在防控经验方面,广东的快速响应机制值得广西学习。从疫情发现到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 级响应 ,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种快速的决策和行动,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广东大规模的消杀行动和全民动员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开展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动员民众参与灭蚊工作,有效地降低了蚊虫密度,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速度 。
然而,广东疫情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广西引以为戒。比如,部分医疗机构对发热患者的检测和报告流程不够熟悉,导致患者延误就医,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这就提醒广西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监管,确保发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测和治疗,避免疫情的隐匿传播。另外,在疫情初期,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不足,防护意识薄弱,也是疫情快速传播的一个因素 。广西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疫情防控的参与者。
面对基孔肯雅热的威胁,广西迅速行动起来,从政府部门到医疗机构,从社区到个人,都积极投身到这场防控战中,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控网。
广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迅速启动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在监测预警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监测体系,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病例的监测,对疑似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对疫情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蚊媒密度、气象数据以及人口流动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疫情的传播趋势,提前做好防控部署 。
在医疗资源调配方面,广西加大了对防控物资的投入,确保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消杀药品等物资储备充足 。同时,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指定定点医疗机构,集中优势医疗力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诊疗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
此外,广西还加强了与周边省份的联防联控合作 。与广东、云南等相邻省份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在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加强了对人员和货物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
广西的医疗机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力投入到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中 。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成为了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严格执行筛查流程 。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后,医护人员会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包括近期是否有疫区旅居史、蚊虫叮咬史等 。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血常规、核酸检测等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疑似病例 。
一旦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病例,医院会立即启动救治方案 。按照 “一人一策” 的原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全力抢救患者生命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诊疗能力,医疗机构还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基孔肯雅热的诊疗规范、防控知识和院感防护技能 。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接诊、诊断、治疗、转运等各个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南宁市江南区亭子卫生院、延安镇卫生院以及苍梧县人民医院等都开展了基孔肯雅热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从病例识别、报告隔离到救治消杀,全流程模拟真实场景,有效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实战能力 。
在这场与基孔肯雅热的对抗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个人防护方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病毒拒之门外!
家庭防蚊灭蚊方法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也是防蚊灭蚊的关键战场。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定期清理家中的积水 。像花瓶、花盆托盘、水桶、饮水机接水盘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都是蚊子滋生的温床,要及时倒掉积水,每周至少清洗一次 。对于养植水生植物的家庭,更要特别注意,每周要给植物换水,并冲洗根部,洗刷容器内壁,防止蚊子在水中产卵 。如果有暂时不用的容器,如蓄水桶、罐子等,一定要倒扣放置或者加盖,断绝蚊子的生存空间 。
安装纱门纱窗是阻挡蚊子进入室内的有效防线 。在安装时,要注意检查纱门纱窗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确保没有缝隙让蚊子钻进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使用蚊帐,尤其是家里有婴幼儿、孕妇和老人的,蚊帐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睡眠空间 。在选择蚊帐时,要注意蚊帐的孔数,孔数越多,防蚊效果越好,一般家庭选用 32 孔的蚊帐即可 。
除了物理防蚊,合理使用驱蚊产品也很重要 。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种类繁多,如蚊香、电蚊香液 / 片、杀虫气雾剂、驱蚊花露水、驱蚊液等 。在选择驱蚊产品时,要注意查看产品的农药登记证号,确保产品正规、安全 。不同的驱蚊产品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蚊香要在睡前 1 - 2 小时,在密闭房间的上风处点燃,使用后要及时开窗通风 ;电蚊香液 / 片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注意不要让药液或药片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
杀虫气雾剂适用于蚊虫较多的情况,使用时要关闭门窗,站在房间中央,喷头向上与地面呈 45 度,转身 360 度喷洒一圈,然后离开房间,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开窗通风,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喷向明火、鱼缸、衣物、床单、家具、皮肤和餐具,也不要让婴幼儿接触 ;驱蚊花露水和驱蚊液可以直接涂抹在皮肤外露部位,但要注意避开眼睛、口鼻和伤口,不同成分和浓度的驱蚊产品有效保护时间不同,要根据产品说明及时补涂 。
外出防护要点当我们外出活动时,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这样不仅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被蚊子叮咬的几率,而且浅色衣服相对不容易吸引蚊子 。可以选择材质轻薄透气的衣物,既舒适又能起到防护作用 。在选择鞋子时,尽量穿高帮鞋,并将裤脚严密扎入袜内,不给蚊子留下可乘之机 。比如,去公园散步、爬山或者野外露营时,就可以穿上这样的装备 。
涂抹驱蚊液是户外活动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 。在出门前 15 - 30 分钟,将驱蚊液均匀涂抹在手腕、脚踝、颈部、耳后等易被蚊子叮咬的部位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防晒霜和驱蚊液,应先涂防晒霜,待其吸收后再涂驱蚊液 。不同成分和浓度的驱蚊液有效保护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含有 10% 避蚊胺的驱蚊液大约能提供 2 小时的保护,而含有 24% 避蚊胺的浓度能保护约 5 小时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如果出汗、游泳或者擦拭皮肤后,驱蚊效果会减弱,要及时补涂 。回到室内后,要及时清洗皮肤,去除残留的驱蚊液 。
此外,还要注意选择活动场所和时间 。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等蚊虫密度较高的地方长时间停留,这些地方是蚊子喜欢栖息和繁殖的地方 。在蚊虫活跃的高峰期,如上午 7 - 9 点和下午 16 - 18 点,也要减少外出活动 。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 。比如,带婴儿推车外出时,可以使用手推车专用防蚊网,罩严推车并扎紧边缘,确保无缝隙 ;如果是露营,要选择地势较高、远离水源的开阔地带扎营,扎营后立即清理周围的小型积水,并使用纱网加密型帐篷,在帐篷入口加装防蚊网帘 。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我们既要重视,也要保持理性,不必过度恐慌 。虽然基孔肯雅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它是可防、可治、可控的 。广西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从政府部门到医疗机构,从社区到个人,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
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相信我们的防控能力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配合防控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期待广西能够早日度过这次疫情难关,恢复往日的安宁与活力!
来源:夜刀神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