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学,再登Nature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朱艺涵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崔勇教授团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团队合作,通过利用锆(IV)金属有机框架作为主体框架,采用配位辅助组装策略实现金属卤化物子晶格的定向成核和精确生长,合成了一系列单晶多孔超晶格,并耦合冷冻与低剂量电子显微技术实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朱艺涵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崔勇教授团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团队合作,通过利用锆(IV)金属有机框架作为主体框架,采用配位辅助组装策略实现金属卤化物子晶格的定向成核和精确生长,合成了一系列单晶多孔超晶格,并耦合冷冻与低剂量电子显微技术实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李坦博士与合作单位在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Li2ZrF6-based electrolytes for dur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94-z锂金属电池凭借锂金属负极极低的电化学还原电位和超过高的理论比容量,而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候选者,它有潜力将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倍。然
锂金属电池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候选者,然而目前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碳酸酯基电解液体系与锂金属电池无法很好地兼容,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商业电解液无法在金属锂表面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这种缺陷不仅会造成锂枝晶的生长,导致电池爆炸,还会严重影响锂金
2023年12月,年仅40岁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丘勇才因病去世。时隔一年多后,丘勇才教授生前指导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发表。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严克友教授团队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i2ZrF6 based electrolytes for dur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六氟锆酸锂基耐用型锂金属电池)为题,发表在
继无机钙钛矿叠层光伏领域实现突破后,华南理工大学严克友教授团队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领域又取得重大进展。该成果为研发、制造新一代高性能锂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等领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关键技术。
他们的研究成果题为“基于Li2ZrF6电解质的耐用型锂金属电池”(Li2ZrF6 based electrolytes for dur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继无机钙钛矿叠层光伏领域实现突破后,华南理工大学严克友教授团队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领域又取得重大进展。该成果为研发、制造新一代高性能锂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等领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关键技术。
继无机钙钛矿叠层光伏领域实现突破后,华南理工大学严克友教授团队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领域又取得重大进展。该成果为研发、制造新一代高性能锂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等领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关键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严克友教授团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urable all inorganic perovskite tandem photovoltaics”的最新论文,提出了一种绿色配体演变(LE)策略,通过在低温阶段使用对甲苯磺酰肼(PTSH)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