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未来的人,身陷现实困境|书评
80年前的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在欧洲战场宣告结束。今天我们回望这场人类浩劫,除了悼念死难者与反思战争本身,更应纪念那些以智识之力介入历史的人——冯·诺依曼是其中最具争议、也最关键的一位。
80年前的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在欧洲战场宣告结束。今天我们回望这场人类浩劫,除了悼念死难者与反思战争本身,更应纪念那些以智识之力介入历史的人——冯·诺依曼是其中最具争议、也最关键的一位。
内容:个体死亡是生物学的终结,却是意义世界的起源;文明通过将死亡转化为符号(纪念碑、DNA),在热寂宇宙中演奏抵抗熵增的赋格曲。
据 Windows Central 报道,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对此持不同看法。他指出,AI 无法拥有意识,这一观点基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据外媒 Windows Central 今日报道,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对此持不同看法。他指出,AI 无法拥有意识,这一观点基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
百年前,法国作家福楼拜提出科学与艺术相遇的精辟命题,“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当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哪吒2》刷新百亿票房,中国的DeepSeek跃居世界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我们真切地
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套思想体系,就像在我们意识的宇宙里投下了一颗超级智慧炸弹,炸出的能量涟漪正从三个不同角度,彻底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这可不是一般的思想,它就像一场奇幻的冒险,带我们穿梭在量子物理和东方心学的奇妙世界里。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数学体系是不完备的,而由于科学本身对数学的依赖,不完备性可能不可避免地渗入科学——科学会从数学那里“继承”悖论。本文翻译自因果涌现理论提出者 Erik Hoel 在博客 The Intrinsic Perspective 撰写的文章,他
肯尼斯·阿罗(KennethArrow)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于1972年因对一般均衡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罗最著名的成就是他在1951年提出的“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