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顶刊发读者来信成“零的突破”:“类似情况大学里不在少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23:30 2

摘要:2025年3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表文章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文章,为学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文中还强调了刘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推文发布不久,便迅速引发质疑。

刘昊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截图。(海南师范大学官微/图)

2025年3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公众号发表文章称,该校足球学院讲师刘昊禹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文章,为学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文中还强调了刘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推文发布不久,便迅速引发质疑。

刘昊禹的文章发表于Nature的Correspondence 栏目,页眉也清晰地标注了“Readers respond”字样,也就是说,相当于读者来信。这一栏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论文,通常无需同行评审。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海南师范大学的案例也能够让大家管中窥豹,这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部分真实写照——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而许多评价者也并不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缺乏科学评价的能力。

过度宣传

刘昊禹的文章包含约200个英文单词。内容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相关,强调了全球合作对通用人工智能及更广泛AI研究的核心作用。

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刘昊禹的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足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2012进入首都体育学院开始本科学习,2024年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当年9月入职海南师范大学。

科研成果上,官网提及刘昊禹参与多项省级社科课题研究,发表4篇关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但并未列举文章的具体名称。他的主讲课程包括中学体育课程设计、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足球训练与体能促进。

樊秀娣认为,体育老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很正常。争议源于学校将其作为很重要的成果夸大宣传,实际上只是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读者来信,与宣传内容并不相符。

海南师范大学于3月24日在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刘昊禹为体育学科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此文章实现了学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还强调文章为体育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受到公众质疑后,海南师范大学删除了上述文章,并于3月26日重新发文,标题为《我校体育学科刘昊禹老师在

在同期的Correspondence栏目上,还有三篇体量接近的文章,通过官网邮箱对比,可确认其中两篇分别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经管学院和四川大学的商学院。但它们都未“过度包装与大肆宣扬”。

针对发文动机和事情经过,南方周末记者辗转联系刘昊禹,但对方拒绝接受采访。海南师范大学足球学院副院长黄振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便就此事接受采访,但强调了刘昊禹是学院的正式老师。

与足球学院较为接近的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庄长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学校的体育老师多半以竞赛成绩为主。针对刘昊禹此次《自然》杂志发文的含金量,他们也并不清楚,“这种级别的刊物我们也没有看过,本身也没有想过要发这些文章”。

学校官网显示,海南师范大学的足球学院所开设的专业与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存在交集,且足球学院建设初期也借助了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两个学院的院长也为同一人。

关于学院针对引进博士的相关考核,庄长宽表示,绩效考核方式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等级的工资不同,对科研的要求也不同,“如果科研比较强,就多争取科研奖励;如果科研较弱就主抓训练;如果训练也不行,就专攻教学,这都无所谓的”。

针对此事发生的可能原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川川解释,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通常包含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综述(Review)、评论(Comment)、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等不同栏目,其学术含金量有所不同。一些高校的相关部门可能没有认清文章的性质以及其中的科学含量。此次宣传的“翻车”也反映出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认知偏差。

其实,如果师生在《自然》杂志发文,不少高校都会宣传,但一般都会提及论文的大概内容和实际贡献。某中部地区一所“双非”院校(既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于两周前在官方公众号宣传该校某青年教师的评论文章首发Nature时,在标题中就强调了其是Comment文章。

学校为何如此重视

在此次事件中,也出现了业内人士的调侃,例如,“体育老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人工智能的文章”……

樊秀娣观察到,现在有不少体育、美术与音乐领域的高校教师一哄而上,将论文发表作为唯一的职业目标,行业内也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评价专业水平的主要标准。他们可以拿到更多课题,职称也能升得更快,但真正从事本职工作的科研一线老师却因为缺少论文,在晋升职称时遭遇不少阻碍。

除了这种不够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术界内部的评价体系也略显单一。

“现在学术界在评价学术研究时,不是看这位学者做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和贡献,而是看论文是否发在权威期刊或顶刊。”张川川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人缺乏学术共同体的自信去判断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最终只能将论文所发期刊作为评价标准。“两三百年前时,科学家们不会将研究成果发论文,那时没有权威期刊,他们选择写书或以个人书信的形式和朋友交流,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张川川观察到,当前学术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期刊等级,忽视研究内容的实际价值。高校普遍以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作为衡量学术成果的核心标准,导致“唯论文”现象盛行,而忽略了真正的学术贡献。

学校如此重视这些论文成果的理由也很简单。

在前述中部地区院校的推文中,也有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询问这篇《自然》杂志上的Comment文章对学校升“双一流”是否有帮助,学校回复“有很大帮助!”

张川川解释,学科在“双一流”评估时都要填代表性科研成果,在顶尖期刊发文是其中重要一项。每到年末,学院要向学校的科研处、人事处及校领导汇报学院有哪些权威期刊论文、有多少科研课题,又有多少老师有人才帽子等等。

而在统计发文成果时,很多学校并未区分研究型文章和这种读者来信的区别,行政人员通常缺乏专业判断力,往往将国际期刊发文量作为简单量化指标。

“因此,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像海南师范大学的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只不过有一些未经过宣传,公众不得而知。”张川川强调。

他以自己所在学科的《管理世界》杂志为例,早些年除了正式文章外,杂志还附有几篇短论,而这些短论的版面费也不菲。在纳入科研成果的标准上,有学校明确规定,仅有正式文章属于权威期刊发文,而短论不计;但有的学校也将后者纳入权威期刊发文。因此,这实际上最终取决于学校的人事处和科研处的规定。

樊秀娣指出,现在教育科研评价改革正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许多顶尖高校已经不再仅看论文数量与发表的期刊等级。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首个教育评价系统改革文件,就强调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将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但一些学校依然过度重视顶刊论文,为此,她强调,应进一步关注学术成果的实际价值和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炜彤

责编 钱炜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