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25 年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上,冠军奖金定格在 10 万元 —— 这一数字,恰是中国象棋职业棋手收入生态的缩影:金字塔尖的 “棋王” 们看似年入百万风光无限,实则在奖金缩水、竞争残酷的现实中,陷入 “赢了比赛,输了未来” 的生存悖论。
在 2025 年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上,冠军奖金定格在 10 万元 —— 这一数字,恰是中国象棋职业棋手收入生态的缩影:金字塔尖的 “棋王” 们看似年入百万风光无限,实则在奖金缩水、竞争残酷的现实中,陷入 “赢了比赛,输了未来” 的生存悖论。
表面看,许银川、王天一这类顶尖棋手年入百万并非神话:2013 年碧桂园杯冠军奖金 60 万,韩信杯冠军 10 万,加上象甲联赛出场费、商业活动,头部棋手年收入轻松破百万。但数据揭露残酷真相:全国 908 名注册棋手中,能跻身 “百万俱乐部” 的不足 5%,超 60% 的棋手年收入在 10 万元以下。
威孚房开杯、财神杯等赛事的 10 万冠军奖金,对普通棋手已是 “天价”,但对顶尖棋手而言只是零头 —— 古力、常昊等围棋顶尖棋手半年奖金即可超 300 万,而象棋界单场最高奖金长期停留在 60 万,且一年仅有 3-5 场百万级赛事。这种 “头部虹吸效应” 下,等级分 50 名开外的棋手,只能靠 200 元 / 小时的教棋收入或业余赛几千元奖金勉强维生。
奖金依赖症:赛事缩水与 “保级” 压力象甲联赛是棋手 “饭碗”,主力棋手每赢一盘仅 4000-6000 元,和棋 2000 元,输棋分文不取。2023 年象甲队伍从 24 支缩减至 16 支,30% 棋手失去固定收入,被迫成为 “流浪棋手”,靠参加民间赛 “打零工”。曾有棋手透露:“一年要赢 15 盘才能勉强温饱,输 3 盘就可能被俱乐部扫地出门。”年龄与等级分绞杀:从 “外星人” 到无人问津
25 岁未进等级分前 30,基本告别职业赛场。2025 年注册名单显示,25 岁以下棋手仅 127 人,且无一人获全国冠军,青训断层导致 “59 岁老将仍在征战象甲” 成为常态。更残酷的是,等级分排名每降 10 位,收入暴跌 40%,30-50 名棋手年入 10 万元,却要承担训练、参赛的高额成本。“赢了比赛,输了人生” 的职业悖论
冲段少年的家庭平均投入超 15 万元,定段成功率却不足 5%。范蕴若等棋手的悲剧揭示:即使跻身职业圈,90% 的棋手最终沦为 “教棋先生”,月薪 5000 元已是上限。当 38 岁的 “00 后” 棋手被称为 “新生代希望”,当街头棋摊变成 “60 后老将 vs10 岁孩童” 的战场,职业棋手的黄金年龄正在被压缩成 “昙花一现”。
象棋行业的畸形生态,让 “年入百万” 成为甜蜜陷阱:顶尖棋手需全年参赛超 30 场,平均每 3 天一场比赛,快棋赛中每步棋限时 3 秒,神经高度紧张导致抑郁症、焦虑症高发;基层棋手则在 “软件代打泛滥”“业余赛奖金拖欠” 的泥沼中挣扎,2023 年民间赛事奖金纠纷案件较 2018 年增长 120%。
更深远的危机在于文化传承的断裂:当青少年棋手发现 “辛辛苦苦练棋十年,收入不如网红主播月入零头”,当家长目睹 “冲段失败即失业” 的现实,注册青少年棋手五年内下降 38%。曾经的 “全民运动”,正沦为少数人的 “高危职业”。
顶尖棋手的百万年薪,掩盖不了行业整体的 “贫血”:围棋世界冠军奖金超 300 万,而象棋国际赛事冠军常不足 50 万;韩国职业棋手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中国棋手却依赖 “俱乐部施舍”。当棋协开始推行 AI 监赛、青训补贴等新政,能否逆转 “人才向围棋、国际象棋流失” 的趋势,仍是未知数。
在楚河汉界的博弈之外,中国象棋更需要一场 “生存之战”:让 10 万元奖金不再是顶尖棋手的 “零花”,而是基层棋手的 “希望”;让 “年入百万” 不再是少数人的神话,而是整个行业的体面。否则,棋盘上的 “兵卒”,终将在生存压力下,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无奈弃子。
来源:星宸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