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湖南日报社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楹联中国行》在长沙正式启动。这一活动以全国经典楹联为经纬、以多元媒体为舟楫,将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3月28日,湖南日报社策划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楹联中国行》在长沙正式启动。这一活动以全国经典楹联为经纬、以多元媒体为舟楫,将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和审美价值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之处。而在笔者眼中,从体现这种特征的集中凝练度来看,书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联。一副短小的楹联,却往往蕴涵着万千气象、家国情怀。汉语言的楹联,就是镌刻在门楣上的东方密码、流淌于汉字间的文化基因。
湖南作为“四大楹联文化强省”之一,始终以学术性与创新性引领楹联文化发展。从2023年的《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开始,湖南日报社便以楹联为切入口,挖掘湖湘文脉、展现湖南楹联“学术性强、资源丰富”的特色,被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称赞为“交出了90分的答卷”。如今,《楹联中国行》从一域深耕转向全国联动,将散落于神州大地的楹联文化串联成链,让每一副楹联背后的历史智慧与艺术哲思重焕生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破圈”。《楹联中国行》将借助人工智能、融媒体技术,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维叙事,赋予楹联“年轻化语态”。这种“技术+文化”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楹联静态展示的局限,使其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正如著名楹联艺术家叶子彤所言,唯有让楹联“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才能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
楹联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注脚。《楹联中国行》的使命,不仅在于挖掘经典,更在于激发当代创作。近年来,我省多地成立了楹联民间组织,楹联爱好者及创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用楹联抒发情怀、记录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基层活力与媒体传播的结合,为楹联文化的现代应用提供了范本。《楹联中国行》将通过报道全国性征联活动、展示新时代楹联作品,既延续了“民俗性”本质,又呼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从《楹联里的湖南》到《楹联中国行》,这一行动不仅是对楹联艺术的致敬,更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张扬。 当楹联汇聚眼前、跨越山河,当平仄声韵化作文明不灭的心跳,我们便能在横竖撇捺的方块汉字间看见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中国,我们也将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中被赋予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