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定陵挖掘现场,郭沫若亲临指导,帝后遗骨惨遭焚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0 11:12 2

摘要: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吴晗、邓拓等学者,联名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一提议源于学术界对明朝历史研究的迫切需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艺术都亟待系统性研究。

挖掘定陵,明代建筑师的智慧穿越三百年时光震撼了当代考古人。

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吴晗、邓拓等学者,联名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一提议源于学术界对明朝历史研究的迫切需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艺术都亟待系统性研究。

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国家文物局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定明十三陵中保存相对完整的定陵作为首个考古对象。这次考古行动不仅是中国首次对帝王陵寝进行科学发掘,更成为新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1956年5月,由夏鼐、赵其昌等专家组成的考古队进驻昌平天寿山。考古队首先在定陵宝城东南角发现"隧道门"刻石,循着这条线索,经过三个多月的勘探挖掘,终于在9月2日发现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为地宫定位提供了关键线索。

当拆除金刚墙上层封砖时,考古队员发现这个高8.8米、厚1.7米的砖石结构竟暗藏玄机——最上层的几层砖石未用灰浆固定,形成了可活动的"圭形门洞"。由此尘封三百余年的地下玄宫重见天日。

1957年5月19日,考古队持防爆电筒进入地宫。穿过长达40米的隧道,前殿七扇汉白玉石门巍然矗立,每扇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轴设计运用"重心偏移"原理,仅凭人力即可开合。后殿棺床上,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楠木棺椁已出现塌陷,但陪葬品仍保持着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下葬时的原始状态。

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金冠、凤冠、龙袍等丝织品堪称明代工艺巅峰,大量金器、玉器、瓷器则完整呈现了帝王丧葬制度。其中金丝翼善冠以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成,重826克却薄如蝉翼;十二龙九凤冠镶嵌128块红蓝宝石、5448颗珍珠,彰显着明代金银细工的非凡成就。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考古队对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措施有限,开启棺木后,鲜艳的织锦在接触空气后迅速碳化,精美字画化为碎末。

最令人痛心的是,三具金丝楠木棺椁被遗弃山沟,帝后遗骨在特殊时期被作为"封建残余"焚毁,这个决定使后世永远失去了研究明代皇室体质人类学的机会。

这些惨痛教训直接促成了1964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考古原则。这场充满历史启示的考古实践,既为明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也用惨痛教训为后世文物保护敲响警钟。

如今,在定陵博物馆的展柜中,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与旁边播放的氧化过程视频形成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每一次对历史的叩问,都应是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而非冒险猎奇。

来源:鸿鹄志在苍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