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有个事闹得沸沸扬扬——北大毕业的硕士生黄女士,没去写字楼当白领,反而留在学校食堂当起了“打饭阿姨”。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炸开锅了!不少网友直呼:“现在学霸都卷到后厨了?”毕竟在大家印象里,北大硕士这种“天花板学历”,怎么着也得去搞科研、进大厂,或者当
最近网上有个事闹得沸沸扬扬——北大毕业的硕士生黄女士,没去写字楼当白领,反而留在学校食堂当起了“打饭阿姨”。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炸开锅了!不少网友直呼:“现在学霸都卷到后厨了?”毕竟在大家印象里,北大硕士这种“天花板学历”,怎么着也得去搞科研、进大厂,或者当个媒体精英吧?结果人家转头抄起饭勺,这反差搁谁身上不得愣三秒?
在人们固有的认知里,北大硕士往往是职场上的精英,会在金融、科研、互联网等光鲜亮丽的领域大显身手,拿着高薪,享受着优渥的待遇。然而,26岁的“黄妈”却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披上食堂围裙,成为北大食堂的一员,每天累到瘫倒,月薪却只有5000元,这一选择让她的父母都抬不起头。
2022年,“黄妈”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凭借着北大硕士的耀眼光环,她本可以在众多热门行业中轻松谋得一席之地。但她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先是在央媒开启实习生涯,在那里接触到媒体行业的快节奏和新闻工作的独特魅力。可这只是她职业探索的一个阶段,随后她又踏入互联网大厂实习。大厂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每天从早到晚紧盯微信,生怕错过任何工作信息,被各种任务和指标推着走,完全失去了对生活和工作的自主掌控感。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开始重新思考职业方向。这时,她看到了食堂工作这个看似平凡岗位背后的潜力与价值。毕业之际,黄妈经过深思熟虑,投递了餐饮管理生岗位,并主动申请先到一线锻炼,和食堂阿姨们一同工作。
初入食堂,“黄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去习惯了脑力劳动的她,如今却要从早到晚站着,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的工作从打汤、打粥、打豆浆开始,面对一个个装满食物的巨大不锈钢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高峰期时,还要应对源源不断的学生,打饭、收拾餐桌,一刻不得闲,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双脚肿胀。一上午可能就要处理一整筐辣椒,双手常常被辣得红肿,却只能默默忍受。
黄女士表示,虽然食堂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自己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更想吃体力的苦”。这样的内心独白,理应被倾听。
这让我想起黄女士在采访中的金句:“在食堂累的是腿,在大厂废的是心。”当整个社会把“体面”等同于“高薪+写字楼+朋友圈定位CBD”,那些在格子间里熬夜改方案的人,何尝不是另一种“食堂阿姨”?
尽管这份工作十分辛苦,但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相比,黄妈发现,身体的疲惫只要睡上一觉,或是利用周末多休息休息,便能恢复。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她深知,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
黄妈出生在湖南的农村,父母都是公交车司机,能考上北京的重点院校,在当地简直是凤毛麟角。黄妈凭借高考607分的优异成绩,还获得了政府5000元的奖励,她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为父母赢得了荣耀。然而,当她选择留校成为一名食堂阿姨时,父母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在父母眼中,北大硕士去做食堂阿姨,无疑是大材小用,甚至还有点丢人。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食堂阿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一个苦力活,和农民工、服务员、搬运工没什么区别,也拿不出手。
但“黄妈”没有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她坚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好的选择。她对当下的工作感到满意,因为这背后有着长远的规划,她的目标是成为食堂经理,而在学校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从管培生做起,做管培生就意味着要在一线轮岗,从最基础的食堂阿姨干起。
另一边,她的很多同学毕业后工资最低也有一两万的月薪,但黄妈并不羡慕。她认为,人生的价值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内心的自洽与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在北大食堂工作,她不仅能为学生们提供美味的饭菜,还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打造健康餐,传播健康理念,这让她感到无比充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前几天,还有一则“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登上热搜。如果所有名校毕业生,都去了大厂、科研单位或考公考编,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对少数的职业选择指指点点,无形中也会给择业者以压力,固化“什么样的学校毕业就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思维,让他们不敢真正遵从内心和身体的感受去选择。
黄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职业选择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坐在写字楼里做白领,还是在食堂里为学生打饭,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内心的满足,那就是成功的人生 。
来源:老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