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肝胆外科,李教授接诊了一位46岁的患者王先生。这位中年男性在半年前体检时被诊断为脂肪肝,但他并未重视,认为"只是小问题"。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半年后,王先生再次就诊,竟被确诊为早期肝硬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王先生的肝脏病情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
脂肪肝是肝硬化的重要前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研究所张教授指出,很多人误认为脂肪肝是"小事一桩",不需要特别关注。
但实际上,脂肪肝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起点,如不及时干预,可能演变为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根据《中国脂肪肝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数据显示,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5%,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约20%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王先生的4个护肝误区,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王先生是位企业高管,工作压力大,应酬频繁。他告诉李教授:"我只喝啤酒,不喝白酒,听说啤酒含酒精少,对肝脏伤害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吴教授表示,这种认识大错特错。
任何含酒精饮料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啤酒虽然酒精浓度较低(约4%-5%),但饮用量往往较大,摄入的总酒精量可能不比白酒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发布的《中国成年人饮酒与健康风险研究报告》指出,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30克,女性超过20克,就已经进入肝损伤风险区。
一瓶500ml的啤酒含酒精约20克,王先生每天"2-3瓶啤酒"的习惯,已远超安全饮酒限值。
王先生在被诊断为脂肪肝后,没有改变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了大量服用所谓的"护肝保健品",包括各种号称"排毒护肝"的草本制剂和保健食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肝病中心陈教授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多数"护肝保健品"缺乏严格临床验证。
《中国肝病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20版)》明确表示,保健品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过度依赖保健品可能延误病情。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不合格保健品可能含有对肝脏有害的成分。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2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市场上约8%的肝脏保健品中检出未标明的药物成分或重金属超标,这些物质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王先生频繁参加商务应酬,常常暴饮暴食,事后就服用市售解酒药,认为这样就能消除对肝脏的伤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赵教授解释:所谓"解酒药"主要是加速酒精代谢,但并不能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暴饮暴食本身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加重脂肪肝。而某些解酒药成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可能与酒精产生相互作用,加重肝脏负担。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约60%的解酒药使用者存在错误用药观念,认为服用解酒药后可以继续饮酒或减轻饮酒对肝脏的伤害,这种认识极其危险。
王先生表示:"我平时肝区不痛不痒,感觉一切正常,所以没太在意。"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研究中心郑教授指出: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即使发生严重病变,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肝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肝病。
《柳叶刀·肝脏病学》杂志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约70%的早期肝硬化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这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王先生正是因为没有不适感,忽视了脂肪肝的严重性,结果在短时间内病情急剧恶化。
针对像王先生这样的病例,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护肝:
1. 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林教授建议:采用地中海式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减少红肉和饱和脂肪酸摄入。
每日控制总热量,确保体重下降,肥胖患者理想的减重目标是3-6个月内减轻体重的5%-10%。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实践指南·肝病营养支持》(2022版)推荐,脂肪肝患者应限制简单糖摄入,控制总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增加ω-3脂肪酸的摄入。
2. 适量运动,增强代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动医学科黄教授强调:规律运动是改善脂肪肝的关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明显减重,运动也能降低肝内脂肪含量12%-21%。
《中国慢性肝病患者运动指导共识》(2023年)建议,脂肪肝患者应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3. 戒酒限糖,减轻肝负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肝病研究所王教授明确指出:对于已确诊脂肪肝的患者,应完全戒除酒精。研究证实,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加速脂肪肝向肝硬化的进展。
同时,应限制添加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摄入。《自然》杂志2021年发表的研究表明,过量果糖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每日添加糖摄入应控制在25克以下。
4. 定期随访,早期干预
北京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徐教授建议:脂肪肝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和肝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肝脏弹性度测定。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频率可适当增加。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23年)指出,早期发现肝纤维化征象并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对于像王先生这样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以下肝硬化前期信号:
1. 持续的肝功能异常:ALT、AST、GGT等肝酶持续升高
2. 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提示门脉高压开始形成
3. 腹部超声显示肝脏回声粗糙:提示肝纤维化进展
4. 疲乏、食欲不振:早期肝功能代偿不全的表现
5. 腹部血管"蜘蛛痣":提示肝脏解毒功能下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病中心刘教授表示,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结语王先生的案例为社会敲响了警钟。脂肪肝并非"小事一桩",错误的护肝观念会加速肝病进展。科学护肝需要全方位调整生活方式,而非依赖单一手段。
早期干预脂肪肝,避免错误护肝方式,才能有效预防肝硬化的发生,保护这个沉默而重要的器官。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王先生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树立科学护肝理念,远离这些常见护肝误区,用实际行动守护肝脏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脂肪肝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2): 103-11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成年人饮酒与健康风险研究报告. 2022.
3.中华医学会. 中国肝病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 28(5): 214-23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