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至28日,主题为“绿色创新,智造未来:橡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十届六次理事(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二十届中国橡胶年会召开。青岛再次以行业“主会场”的姿态,见证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新坐标。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国内外行业协
3月25日至28日,主题为“绿色创新,智造未来:橡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十届六次理事(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二十届中国橡胶年会召开。青岛再次以行业“主会场”的姿态,见证中国橡胶工业发展的新坐标。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国内外行业协会、轮胎及非轮胎橡胶制品、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期货、混炼胶、乳胶、废橡胶、炭黑、白炭黑、助剂、骨架材料、橡胶机械、模具、检测设备等橡胶上下游全产业链的1000余名嘉宾参加。
会上,包括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英国GlobalData国际橡胶和轮胎研究负责人Robert Simmons、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轮胎工业项目(TIP)执行总监Larisa Kryachkova、亚汇达金融顾问私人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黄达等人,就AI驱动橡胶新变革、金融视角下橡胶企业、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及热点分析、欧盟轮胎工业与中国企业的关联等进行探讨。
“ 把脉”中国橡胶行业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以“胸藏远景,昂首拓新:2025年中国橡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报告。
徐文英透露,根据中橡协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2月,橡胶行业整体呈现良好出口态势。从细分行业来看,橡胶制品、乳胶行业、炭黑表现较为突出。然而,胶鞋、再生胶、胶管胶带、动力车胎、橡胶助剂、骨架材料等行业发展态势欠佳。值得注意的是,轮胎产量相较于上年同期有所下降。2025年1月,钢帘线产量同比(下同)下降20%,与全钢胎产量13%的降幅相匹配。橡胶助剂实现销售收入下降12.52%;炭黑在历经困境后,终于摆脱亏损局面,不过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3%。
2025年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但同时困难重重。徐文英呼吁企业家们做“正确的事情”。面对大变局下的彷徨、浮躁与无奈,橡胶行业应该回归初心,坚守长期主义。企业要以科技创新、ESG为基础,做有底线、有定力、有韧性、有格局、有远见的企业。
“对于实体制造业来说,AI的载体一定是物质实体产品,没有好的材料、产品、装备,AI技术无法发挥最大效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主席团企业执行主席,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轮集团名誉董事长袁仲雪在大会论坛上发表《绿色创造 智造未来(AI)》的主旨报告。报告围绕人类离不开通信和交通、轮胎的绿色发展、AI技术发展及行业的变革影响、智能制造实践、未来的轮胎工厂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了 AI技术目前在橡胶轮胎行业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以及AI技术未来将如何赋能橡胶工业可持续发展。
袁仲雪对AI技术驱动橡胶工业新变革满怀憧憬,他表示:“未来,人类将迈进人机协作的可持续社会,AI不能替代人类,但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梦想。依托于先进的制造设备、卓越的制造能力、可靠的数据支撑,以及推动橡胶工业不断超越和突破的梦想,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
“2024年的中国橡胶轮胎行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增速前高后低,二是企业苦乐不均的现象在加剧。当前天然橡胶价格高企,国际贸易争端的不确定性和出口环境的变化,考验着每家轮胎企业的应变能力。”中国橡胶年会上,中橡协高级副会长、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金荣,做了题为“中国轮胎行业2024年发展及2025年展望”的报告。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轮胎行业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同)增长5.7%,利润总额下降8.5%。他认为,需求侧增速下降趋势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汇兑损益对轮胎行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造成增速前高后低的主要原因。
沈金荣表示,当前天然橡胶价格高企,国际贸易争端的不确定性和出口环境的变化,都在考验着橡胶行业每家企业的应变能力。尽管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是最大的利好是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国内消费的政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期待橡胶轮胎行业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橡胶的“青岛缘”
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体量上已跃居全球第一,青岛在中国橡胶工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外知名的橡胶企业如双星、赛轮、森麒麟等都在青岛,中国橡胶工业的基因图谱更是与青岛息息相关。
青岛科技大学,从建校之初,血液里就流淌着橡胶的基因,75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播撒下橡胶产业人才的种子。这所后来被誉为“中国橡胶界黄埔军校”的学府,用“车间即课堂”的实践教育,培养出第一批本土橡胶工程师。
“学校是亚洲唯一一所以橡胶专业为课程的高校,也是全球橡胶人才本、硕、博培养阶段最全、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我们每年橡胶这个专业,招生本、硕、博超过1000人。”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在本次年会上表示,他们学校在职工有3000多人,在校生37600多人。其中,研究生超过7000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入世界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成果转化的总合同额与专利转让数额分别排名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37位,均居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位。
此外,针对橡胶企业海外建厂的趋势,青岛科技大学还通过海外建立校区,培养泰国等当地的学生,服务当地的中资橡胶企业。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围绕着合成橡胶、天然橡胶、自修复轮胎、废旧橡胶材料循环利用等各个方向,突破了不少关键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在橡胶这个方面的研究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也在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制造等新兴的学科专业,来服务橡胶行业的转型升级。”陈克正表示,他们将持续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橡胶行业领军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一起为橡胶行业的卡脖子关键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青岛与中国橡胶工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共生关系”。
这里是全球橡胶产业网络的关键节点,连接东南亚天然橡胶产区与日韩高端制造带;在技术链条上,青岛企业掌控着众多橡胶行业全流程核心技术;在产业生态上,这座城市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完整创新闭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来源:首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