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凡四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袁了凡出生于明朝嘉靖十二年,曾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在中国,大到婚丧嫁娶,小到衣食住行,都会有一些命理风水上的讲究。
把这种行为简单地归为迷信也有失偏颇,因为它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
信命理、信风水真的能得到福报,改变命运吗?
《了凡四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袁了凡出生于明朝嘉靖十二年,曾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袁了凡家里并不富有,他生活简朴,每天修行打坐,从不间断。
在这期间,他为了教育儿子袁天启,写了四篇《戒子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这四篇的合集,就是现在的《了凡四训》。
这本书流传至今,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今天分享的这几句话,堪称书中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1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释义:所谓的命运和福报都是自己去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有什么命中注定,一切的根源都在“我”。
命运安排的定数,我们无法改变,比如父母、比如基因、比如运气。 但你自己做了什么,你自己有没有努力去改变什么,却是变量。
假如你出身贫寒,你是怨天怼地还是提升自己,假设你天赋异禀,你是恃才傲物还是勤奋努力,假如机遇来临,你是任它溜走还是紧紧抓住。
真的相信命运和天意,应该是竭尽所能之后的放下,而不是两手一摊的躺平。 强者从来不会怨天尤人,只有弱者会把命中注定当借口。
2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释义:一切福田,皆在自己的内心,向自己的内心探求寻觅,便没有什么是感应不到的。
人要向内看,向内求。你所遭遇的命运,并不是上天随便安排给你的,起作用的,是你的心。
佛教有言:“世事无相,相由心生”。人的外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内心的反射。
做任何事,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心。你的内心最真实,最不会欺骗你。 向外找,全是问题,向内求,就有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部分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3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释义:从前的一切,就像昨天一样已经过去,以后的一切就像今天一样刚刚开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如同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样。
《论语》中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曾国藩说:“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只有认真地对待现在的生活,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这一生。 只有做到忘记过去正视今天,才能真正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过去从来无法决定未来,除非我们选择了它。
4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释义:上天带来的灾害或许还可以躲避,自己做了恶事而带来的灾难,就无法逃脱。
对于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幸,人们或许可以通过努力或策略来规避或减轻其影响。个人因自己的过失、错误行为而招致的灾祸或后果,这些通常是无法逃避的,就会得到报应。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天灾降临人们无法预料,但人祸常常是明知故犯。一个人作恶多了其实是害了自己。
5最上治心,当下清净。 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释义:最高明的改过方法,就是从自己的内心改正过错,当时就能使内心变得清静。心里刚刚出现了一个恶念,立刻就能察觉出来,察觉之后便能立即打消这个念头。
真正想改过的人,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内心生出恶念。 每当心里产生了恶念,就能够立刻察觉出来,并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这样自然就不会做坏事、做错事。
人不去做坏事,是因为内心,根本没有恶念。 而心中如果有了恶念,它会深埋在人的潜意识里,如果不及时觉察,就像星星之火,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就有燎原的危险。 对于过错,事前预防好于事后补救。防患于未然好于亡羊补牢。
6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 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 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释义:听到别人诽谤自己的话而不生气,即便那些诋毁我的话像火焰熏天一样炽热,最终也会熄灭。听到别人诽谤自己而生气,倘若花尽心思努力为自己辩解,就如同春蚕吐丝作茧,反而会被束缚。
不要因为被诽谤被冤枉而生气、发怒,更不要极力辩解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就会陷入自证陷阱。
极力自证清白,难免陷入对方的圈套。反驳和辩解莫须有的事情也会严重消耗一个人的精力,让人身心俱疲。
有些事情,不去回应就没有什么问题,拼命解释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越描越黑。 所以,永远不要自己证明自己。
谁质疑,谁举证,对方说你不好,他要拿出证据来,而不是你来证明自己好。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能让自己感到痛苦。
对有些事情,沉默就是答案;没有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
7勿以己之长而盖人, 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释义: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的长处,不要用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比较,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多就去为难别人。
为人处世要懂得敛藏。如果认为自己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就瞧不起甚至为难别人,不仅会伤害别人的自尊,也会招来怨恨。
收敛锋芒、保持低调是做人的智慧,也是为人的修养。这并不是提倡处事圆滑,而是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沟通,无异于暴力。包括嘲笑你的失败,肆无忌惮地拿你和别人作比较,或者让你感到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人生。
8天地在上,鬼神难欺;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释义:我们的头上有天地鬼神随时监察我们的行为,他们是不可能被欺骗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趋向吉利躲避凶祸,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为所欲为,人要有敬畏之心。 与其说这是一种迷信,不如说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
因为害怕受到天地的惩罚,人们才不敢去胡作非为,才不敢去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力量在监视着自己,这种力量可以是天地鬼神,也可以是自己的良心。 如果做了坏事,应该害怕的不是被人知道,而是自己良心的谴责。
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就会慎独而自律。做事问心无愧,才能远离灾祸,福泽深厚。
结语:
《了凡四训》虽然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去剖析人生际遇,但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个体能考虑的,也只有自己能做什么。
无论何时何地,关注自己的心念和行动,不被命运摆布,强调自身的修为,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改变不了大环境,可以影响小环境,改变不了别人,可以改变自己。(END)
来源:笑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