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族谱资料与历代正史、地方志书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大支柱。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海峡两岸相继出版的各类“闽台关系族谱”,记录的不仅是一家一姓的历史,而且还是中原姓氏入闽迁台最直接的资料。闽台族谱所见唐初光州固始人陈元光入闽开漳、北方士民大规模迁居闽中的三次
清人章学诚在《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中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然家谱有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1]882他把姓氏家谱、地方志书和国家正史在历史记忆上看作同等价值。相对国家组织的有序移民活动而言,较为零散的姓氏迁移往往“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谱牒资料因此成为家族记忆重要的文字记录或史料依据,其中承载的家族迁移信息最为集中。如谱牒资料中的“谱序”“先世考”“仕宦录”等内容,记载的是家族渊源、迁徙源流和血脉传承等历史信息[2]28-36。历史上的移民活动及姓氏迁移,如同寒门子弟闯天下,绝大多数离家之时默默无闻,悄无声息,若不能赢得天下或升官发财,这些人也就无人问闻;一旦闯荡成功,荣耀一方,会有多人回忆起他们的英雄事迹或创业史。因此,对姓氏迁移的家族记忆,往往是由迁入地后人进行编撰整理,载入谱牒;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历史记忆、“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 300多年前在河南”就是通过闽台地区族谱的整理出版得以还原的[3]11-19。
承载有中原姓氏入闽迁台族谱整理,主要有闽台关系族谱和台湾族谱两大类。其中,以闽台关系为主题的闽台族谱集中整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以丛刊、汇刊、选编等形式出版。学界引用较高者有:庄为玑、王连茂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高志彬主编的《台湾关系族谱丛书》,陈支平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第3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集》,林殿阁主编的《漳州姓氏》,陈支平主编的《闽台族谱汇刊》,陈建华、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漳州移民卷》,邓文金、郑镛主编的《台湾族谱汇编》,以及陈支平的著作《福建族谱》等。
(一)闽台关系族谱的整理出版较早整理出版闽台关系族谱资料,为庄为玑、王连茂合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该书原系作者为参加1983年举办的“泉州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而作,最初收录福建晋江县、泉州市、南安县、安溪县、德化县、同安县、莆田县、漳州市、厦门市、福州市等17地市64种涉台族谱,内容涉及早期移民及其开发台湾的时间,移民人数、成分及迁徙原因,移民分布及其特点、移民同大陆的关系等姓氏迁移信息。如中原各姓入闽后之开基,族人迁台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信息。最终出版时,共收录族谱增至百部,所记迁台人数多达7 000人左右,较为集中反映了闽南姓氏与中原的渊源关系及其迁台开基的历史[4]1-24,成为以姓氏族谱呈现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历史记忆的区域性民间文献。
闽台族谱专题整理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银行及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等,曾编辑出版《台湾文献丛刊》,共整理出版包括闽台族谱在内的各种文献400余种,但因当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处于隔绝状态,文献资料收集范围仅限岛内。为了填补台湾历史文化研究在文献资料建设上的缺陷,厦门大学陈支平团队经过10年策划、编辑整理出版的《台湾文献汇刊》共7辑100册。其中第3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共收录“闽台民间关系族谱”18姓20种。如《鳌江范氏家谱》《颍川陈氏族谱集成》《漳州吴氏族谱三种》《何地何氏族谱》《平和何氏家谱》等,清晰地呈现出18姓氏由中原入闽、入闽后裔渡海迁台的历史痕迹[5]。至21世纪初,陈支平团队在已出版《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的基础上,“以族谱涉及闽台关系为收录原则”,专题整理出版《闽台族谱汇刊》50册,108姓氏。其中涵盖了闽南与台湾巨族大姓林、陈、黄、张、李、王、吴、刘、蔡、杨、郑、郭、洪、曾、赖、徐、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朱、简、钟、彭、游等[6]1。108姓族谱所记,均有始祖从中原入闽、后裔渡海迁台的迁徙过程。据《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和《闽台族谱汇刊》所收族谱显示,台湾现有居民,绝大多数是福建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移民的后裔[7](1)。此后,闽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亦以涉及闽台关系为原则,整理出版《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收录闽南地区民间族谱100种,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间有少数修纂于明代及20世纪末。100种闽南族谱“不仅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历史的记录,更是反映大陆人民移居台湾最直接的资料”[7]1,也真实地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地缘、血缘、文缘、神缘等多方面的密切关系。
福建漳州地处闽南,自宋代开始,便有漳州姓氏渡海迁台,明清时期漳州府有98个姓氏迁台开基,至今漳州姓氏族谱中往往记有“迁台湾”“往台湾”“住台湾”“移东都”等信息。据统计,台湾人口的大约40%祖籍在漳州,而记录这种移民活动的,主要是姓氏族谱。先是由漳州地方学者整理出版的《漳州姓氏》,详细调查了分布于漳州之艾、白、包、鲍、毕、博、蔡、曹、岑、柴、昌、常、车、陈、谌、成、城、程、池、迟、储、褚、丛、从、崔、戴、邓、刁、丁、董、杜、段、樊、范、方、房、费、冯、甫、傅、符等247个姓氏源流、入闽、肇漳、传衍、分布等信息史料。并据此确认,“中原汉族移民是漳州人口的主体,漳州的姓氏主要来自中原”,同时,“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前言。至2004年,列入“国家清史工程”之《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专设“漳州移民卷”。共收录2005年之前漳州、台湾两地族谱约计800种。内容涉及谱牒记载漳州迁台开基祖名字55姓、漳台同宗姓氏序叙纪略24姓、行状传略27姓、同根共祖渊源叙录48姓、两地共用昭穆34姓、祖祠与祭祖18姓,另有家族规约,从台湾返迁漳州、各姓归葬录等谱牒资料[9]1-2。通过“外迁姓氏家族追根溯源”及“移民姓氏外迁开基祖”记录信息,见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历史记忆。
(二)台湾族谱的整理出版记有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相关信息的台湾地区族谱及其整理出版,主要集中在方志学者高志彬主编的《台湾关系族谱丛书》中。该丛书共收录《浔海施世大宗族谱》《浔江吴氏族谱》《诗山凤坡梁氏宗谱》《诗山戴氏族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龙屿张氏族谱》《严领迁淡王姓族谱》《锦江三槐堂王氏宗谱》《安平高氏大宗世谱》《蕉岭台湾五全林氏族谱》《永春夹漈郑氏族谱》《清溪虞都许氏家谱》等12种。根据丛书主编高志彬对12姓氏族谱之“题解”,各姓族谱均记录有家族由中原入闽迁台的历史。如《浔海施世大宗族谱》记载,浔海施世之迁台,乃始迁于清初。入闽始祖施炳,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自河南光州入闽,初居福清高楼,次子英、三子茂迁居晋江南浔开基,子孙繁衍,聚族于泉州深沪湾之北面,统称“浔江派”施世。迨施琅平台,族裔施世榜,康熙末年于彰化凿圳立“施长龄”垦号,招佃开垦彰化平原,族人在陆续迁台,入垦鹿港、梧楼、北港、布袋、溪湖等地[10]1-2。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台湾族谱汇编》,为大陆首次大规模集中出版台湾地区民间族谱,共收录台湾地区民间族谱290种,分80册。如《荥阳郑氏家谱》《南阳榜头白氏族谱》《蓝园陈氏族谱》《浯江碧湖颍川陈氏族谱》《黄氏万年宗支》等。所收族谱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及民国时期;除少量收藏于台湾地区所属的图书文献机构外,大多数为民间自行收藏”[11]前言。台湾民间族谱可谓反映大陆移民移居台湾最直接的史料,也是台湾人民缅怀自己祖先,不忘根本的主要依据。
虽然古今学者都强调族姓之谱,在姓氏迁移研究中的独特价值[12]395,但真正运用族谱叙述中原姓氏播迁闽南的是近人罗香林。20世纪70年代,罗香林依据《颍川陈氏族谱》复原唐初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父子率中原部将入闽开漳的历史。之后杨绪贤编撰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陈支平的《福建族谱》、林国平的《福建移民史》等,反映了在移民史背景下中原姓氏南迁入闽的三次高潮。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也依据台湾族谱,分别列举台湾前100大姓从中原得姓、播迁福建、渡海入台的历史等,可视为两岸学者运用族谱资料共同叙述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史。
(一)从陈氏族谱看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罗香林系客家研究的开拓者,相关研究如《客家史料汇编》《中国族谱研究》《客家研究导论》等,其中20世纪70年代初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收录了罗香林1969年的文章《族谱所见唐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与漳州开发等关系》。该文称:“漳潮民系之得名,即与陈元光将卒有关,元光将卒在当日曾率众移殖,因而部勒土众,亦可知矣。元光一家开发漳潮,历官五世,关系于唐代之经营闽粤,与闽粤人民之迁移源流者,至巨且大,而新旧《唐书》失载,幸赖家谱方志,略存梗概,提要钩沉,阐扬真迹。”[13]157罗香林在文中还引用阮元《广东通志·职官表》和《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陈元光》及《颍川陈氏族谱》等家谱方志文献,确认“陈元光,字廷炬,光州固始人,高宗朝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戌闽,迁岭南行军总管”。罗香林据此认为“自元光父子率所部将士奠定闽南,广事移殖后,族裔繁衍,其自中原相继南迁者,亦殊不乏。历宋元明清,遂遍播于闽之漳泉兴化、粤之潮琼滨海各地,统称福佬,蔚然为汉族中之潮漳语系”[13]169。罗香林首次运用陈氏族谱,复原了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闽开漳的历史进程。
(二)福建族谱叙述的中原姓氏入闽三次高潮早在杨绪贤编撰《台湾区姓氏堂号考》时已指出:中原氏族大举南迁,先后有西晋末叶五胡乱华、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唐末王潮入闽、北宋末叶避金人、南宋末叶避元兵等数个时期。今世俗虽有闽南、客家之分,然究其根源,实同系一家。中华民族发祥于中原,以黄河流域为生长孳息之中心,“闽、粤居民既来自中原,台湾居民又来自闽、粤,其间脐带相连之血缘关系,实属密不可分,此由民间所藏之谱牒,即可获得实证” [14](6)。陈支平在《福建族谱》一书首次提出“西晋末、唐初和五代时期中原士民迁居福建的三次高潮”[2]5。此后陈支平在《福建六大民系》中又具体叙述了“三次高潮”相关史事。他在“北方汉人入闽的历史进程”中称:永嘉年间是北方汉人入闽的一个高潮;唐代前期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府兵入闽守戌开漳,是北方汉人迁居福建的第二个高潮;唐代后期,北方士民再次南迁,形成汉人入闽的第三次高潮,其中尤以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的数量为巨[15]19-40。
陈支平之后,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接受了中原姓氏入闽的历史叙述,只不过描述得更为详细。比如,关于永嘉乱后“八姓入闽”,林国平认为,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入闽经历了永嘉之乱、卢循入闽、侯景之乱三次高潮。至于“八姓入闽”之说,他认为永嘉入闽汉人除陈、黄、林、郑、詹、邱、何、胡八姓,还有非贵族的杨、梁、翁、温、卓等姓[16]28。关于陈元光“入闽开漳”,林国平认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大部分姓氏,应是从北方随军移民而来,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唐代开发九龙江流域的骨干力量[16]31。据《福建移民史》考证,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姓氏有陈、许、卢、戴、李、顾、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等60多姓[16]331。如林姓入闽,最早见于永嘉之乱,为入闽八姓之首。唐初陈元光率部入闽时,其中有许多林姓。福建林氏早在北宋时期开始迁往澎湖、台湾,明末清初更是大规模迁移入台,成为台湾大姓。福建是台湾林姓的祖居地,闽、台林姓一脉同根[16]366-368。
(三)台湾族谱所见中原姓氏播迁入台进程1969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的《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专设“各姓之姓源、播迁、入台”一章,依据闽台姓氏谱牒资料,完整叙述了台湾前100大姓的姓源、播迁、入台历史,可谓一部最为详尽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历史[17]80-192。如林姓之姓源,引《晋安世谱校正序》云:“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爵坚郡公,赐姓林氏。”林氏之播迁,引《台北县林氏虎丘家谱》谓:“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唐,于光启乙已,迁福建永春大杉林保。其后,一派入清溪依仁里西头井兜,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林氏之入台,则“征诸文献,林姓自延平王郑成功以前,已有人入台,而历明郑、满清两代,来台开荒者佑众。”所征文献包括“本省《雾峰林氏族谱》”[17]85。黄姓的姓源,在《诸暨皇室族谱序》中表述为:“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冬,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四十二里),黄既为楚所灭,子孙四散,以国为氏。”黄氏的播迁,据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载:“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始祖黄元方仕晋,卜居侯官……至唐嗣圣时,有黄岸、黄崖者,分为两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17]88-89黄姓的入台,征引文献曰:“黄姓自延平王东征前后,已有人入台,至清克台以后,由闽由粤来台垦殖者,更是足不绝迹。”其征引文献包括黄纯青《树林黄始祖元隆公族谱》[17]227。邱姓之姓源,引台北县土城乡《丘氏族谱》谓:“远祖出自周之姜齐,支派繁衍,盛于河南光州固始。”邱姓之播迁,引台北县土城乡《丘氏族谱》谓:“五胡之乱,南迁入闽,居兴化之莆田。另据本谱所载,固始丘姓,乃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莆田,支派繁衍,至宋仁宗时再分支入粤。”[17]29邱姓之入台,始于清康熙中叶,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光绪三年(1877年),共有15人次入台。胡姓之姓源,引《元和姓纂》谓:“帝舜之后胡公封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子孙以谥为姓。”胡姓的播迁,据台北县《胡氏族谱》载:“胡公满之后,古代世居于陈。西晋之末,五胡乱华,林、黄、陈、郑、詹、丘、何等八族入闽。至唐,有胡竦者,登进士第,是为闽中胡姓第一世祖。迨至宋末,避元入闽,再析居闽南各县,今闽中胡氏俱其后裔云。”[17]141另引《安定胡氏家乘》记载:“其先世胡炉,光州固始人,唐末入闽居尤溪。”胡姓入台,始自康熙末叶。
宋代之后,闽台地区族谱所见“八姓入闽”、“闽祖光州固始”等移民传说,以及“林陈半天下”民谚,作为移民记忆,与历史上发生的移民史实之间确实存有差异。但是作为历史记忆,“八姓入闽”传说及“闽祖光州固始”现象与移民史实具有同等重要价值。如同《搜神记》中的宫人草,“其比喻的意义不是历史的真实,但它所阐述的帝王宫中存在怨女这个现实却不是捏造的”[18]194-196。
(一)八姓入闽传说闽台族谱所见“八姓入闽”,叙述的是西晋永嘉乱后中原姓氏陈、黄、林、郑、詹、邱、何、胡相率入闽事迹。在中国移民史上,中原姓氏入闽并非始于永嘉,永嘉入闽之中原姓氏亦非八姓,因此移民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八姓入闽”是闽台地区民间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移民传说。
“八姓入闽”传说,在时间上脱胎于永嘉南渡,且与之同源,经历由两姓入闽到八姓入闽的历时性演进。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的林宝《元和姓纂》一书,记有“林、黄二姓入闽”相关信息,但并无“八姓入闽”之说[19]606。大约唐宋之际,“林、黄二姓入闽”逐渐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如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中记载:“《闽中记》十卷,唐林谞撰。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20]257宋元祐三年(1088年),宋端明殿学士林英撰写的《林氏族谱序》中云:“林氏出自子姓,黄帝之后,历唐虞夏商四十六代,而生比干。传至孙晋安郡王禄,为闽林始祖。时中州板荡,衣冠卿相徙闽居之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第一次出现八姓入闽。由此可见,始自唐元和年间,历经五代,到宋元祐年间, 近三百年,“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之说得以定型[21]。
“八姓入闽”传说,在空间上历经自福建至两岸三地之地域性传播。自唐及宋,“八姓入闽”多见于林宝《元和姓纂》、林蕴《林氏族谱序》等谱牒文献,至明代,由地方志书代替姓氏族谱成为“八姓入闽”传播载体,并据此走出福建成为跨地域性传说。比如,成书于明弘治初年的《八闽通志》、成书于崇祯初年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和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以及光绪年间的《漳浦县志》,都出现了“八姓入闽”的记载,以上这些地方志书关于“八姓入闽”的记载,已从记录姓氏源流转为叙述地方历史;其重心也由“八姓入闽”转为记录王审知治闽及“八姓入闽”对福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八姓入闽”已经不仅仅是八个姓氏的播迁史,而是福建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八姓入闽”的叙述还以地方志书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原方志中,如明嘉靖的《固始县志·人物志》记载:“固始衣冠南渡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22]20随着闽人渡台,“八姓入闽”传说传至台湾,成为一个跨豫闽台两岸三地的移民传说[21]。
关于“八姓入闽”传说,自朱维幹《福建史稿》以“八姓入闽的传说”叙述“中州人民入闽”历史,之后移民史著作多有沿用。但朱维幹并未否定永嘉乱后中州人民南迁入闽的历史,而是说中州人民入闽时间早于永嘉,而且永嘉入闽之中州姓氏不仅仅八姓[23]64-68。此即所谓移民传说与移民史实之间的差异。
(二)“闽祖光州固始”现象“闽祖光州固始”之文本表述,系“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来”之简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八姓入闽”一样,主要流传于豫闽台地区民间社会及民间修撰的族谱文献中,闽南地区尤为流行。“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来”,最早出现在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秋,郑樵为《荥阳郑氏家谱》写的序中。但该文被发现的较晚,最先进入后世学者视野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莆田学者方大琮所作的《跋叙长官迁莆事始》及《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莆事始》中的相关内容,至明弘治三年(1490年),莆田方志学者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时,全文收录了郑樵《家谱后序》,“闽祖光州固始”始见诸文本[24]。
据尹全海研究,自从郑樵对“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来”提出质疑后,在闽南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方面,古之闽籍学人郑樵、方大琮、黄仲昭、洪受等,今之闽籍学者汪毅夫、陈支平、杨际平、谢重光、徐晓望等,以及在民间族谱修纂中文化修养稍高者,代表了知识精英阶层,对“闽祖光州固始”持质疑和否定态度。如张继明为泉州《鉴湖张氏族谱》作的《鉴湖张氏族谱序》、陈时夏为安溪《陈氏族谱》作的《重修族谱序》等,都怀疑本姓族谱记载的“光州固始”的真实性,在否定和怀疑中存续着对“光州固始”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来自民间普通民众对“光州固始”的强烈认同,其族谱、墓志明确记载祖上来自光州固始,在肯定和认同中保存对“光州固始”的历史记忆。至于知识精英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他们把闽南民间社会对“光州固始”的认同理解为“冒籍”或“攀附名贵”,但似乎不能阻止普通民众认同取向,而且愈演愈烈。至明末,“连唐初就在闽南建立了赫赫战功的陈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将的后裔,也不能免俗,将祖籍改为固始”[25]。
对于闽台民间普遍认同的“光州固始”以及知识精英对“光州固始”的质疑与否认,汪毅夫认为,古人郑樵、方大琮不认同的是“皆云固始”,陈振孙不认可的是“皆称光州固始”,洪受不认同的是“莫不曰光州固始人也”。当今学者陈支平、杨际平、谢重光、徐晓望等批评的则是部分闽人“伪托”或“冒籍”为光州固始人的行为[26]5-13。换言之,汪毅夫认为古今学者质疑或否认的是对“闽祖光州固始”各种绝对化的表达。事实上,族谱显示台湾前100大姓中,有95姓系由中原南迁入闽,其中有85姓族谱明确记载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27]7。虽非绝对,但大多数台湾姓氏根在中原。
族谱所记内容的独特性、史料的原始性和记载的连续性,在移民史及姓氏迁移研究中,对官方文献的补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28]1-2。中国传统家谱一向有姓氏研究的“百科全书”之称,如序跋、宗族源流等,所记内容很少载于其他史书,具有独特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是传统家谱的纂修原则,其素材主要取自于历年宗族内部积累的资料。纂修者大多数情况下,只需专注于以往资料的编辑,而不需要重新撰写,如此未经改动的资料,实际上具有原始档案的性质。宗族修谱最主要的内容,一般二三十年续修一次,从不间断。每次续修都会把前次修谱后新出生的族人和去世的族人资料补入新修家谱中。中国家谱正是在这样一种续修模式下,保证了家族资料的完整以及宗族历史记载的延续。闽台族谱,作为记录闽台家族历史或闽台姓氏源流与播迁的民间文献,是真实反映中原姓氏入闽迁台最直接的史料。
借助闽台族谱恢复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历史记忆,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本的显示表象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据陈支平研究,从宋代以至近现代闽台民间家族溯源史的演变历程看,后代的福建以及台湾民间社会,“更关注的是文本的显示表象,而对于其先祖的真实历史,倒是比较无关紧要”[27]330。也许某一姓并非永嘉入闽,或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者,但其族谱标明其为永嘉入闽之中原姓氏,或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之中原姓氏,后世学者不可据此否认西晋永嘉乱后中原姓氏入闽、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闽开漳,是历史真实,移民传说同样是民众记忆历史的工具之一。同时,也应承认族谱标识其先祖来自中原所蕴含的文化意识,是对中原祖地的向往与认同。传说背后的文化意识及价值认同,是应当肯定的。这大概也是我们运用族谱资料挖掘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历史记忆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陈支平.福建族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9.
[3] 刘党英,孙炜.豫台大学生双向交流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 庄为玑,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5] 陈支平.台湾文献汇刊[C].北京:九州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支平.闽台族谱汇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萧庆伟,邓文金,施榆生.闽南涉台族谱汇编[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8] 林殿阁.漳州姓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9] 林嘉书.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漳州移民卷[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 高志彬.台湾关系族谱丛书[C].台北:龙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11] 邓文金,郑镛.台湾族谱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3] 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M].香港:香港中国学社,1971.
[14] 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
[15] 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6] 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7] 李汝和.台湾省通志[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9.
[18] 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9] 林宝.元和姓纂: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0]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 尹全海.“八姓入闽”考释[J].中州学刊,2015(6):113-121.
[22] 包韺.固始县志[M].谢建中,校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23] 朱维幹.福建史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24] 尹全海.闽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J].中州学刊,2017(1):110-123.
[25] 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9):48-54.
[26] 尹全海,孙炜.闽台大姓氏探源: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7] 尹全海,余纪珍.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8] 陈建华.中国家谱资料选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2023XWH035)
作者简介:刘党英(1972—),女,河南新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用格式:刘党英.文化认同视域下闽台族谱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J].信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5(2):87-92.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