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通知,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被认定为2024年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青岛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飞天奖”提名等青岛市级以上奖项70余个。
■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历经近30年发展,从一支修正液起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修正液供应商之一。
近日,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通知,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被认定为2024年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青岛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总数已达18家。
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东唐始创于2001年,总部坐落于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并在北京及上海设立创意中心。
心向未来的“青岛光影”
近日,青岛原创电影《夏天的蜗牛》入围2025第二届“金童奖”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目前,这部由青岛东唐欢乐影业出品的电影,已经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青岛市文艺精品(剧本)扶持奖励,入选《第42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等诸多荣誉。
“从商业角度来看,像《夏天的蜗牛》这样的儿童电影并不会为出品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甚至可能会面临着亏损,但它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为孩子们拍的。”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巨涛说,“我们希望能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领域做出系列性的电影产品,聚焦成长安全、身心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诸多方面,通过艺术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作出新时代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影像“小切口”立足教育“大情怀”
《夏天的蜗牛》第一部从小男孩夏天的视角出发,通过与来自外太空的蜗牛“小O”之间的互动,以妙趣横生、奇幻冒险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爱与生命的故事。影片中巧妙植入了火场逃生、地震避险、防溺水等数十个应急安全知识,以及“生命最宝贵,要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通过前期在全国学校的试映,不仅在师生和家长群体反响热烈,更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原国家电影局局长、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刘建中说:“这个片子创作有几个难点,首先里面有应急安全知识,故事片中讲知识很难,故事片是社会科学,所以讲情感、讲人物、讲矛盾、讲冲突,而要放一些知识在里头,很容易说教,难以与情节相融合。第二个是儿童片本身就很难。所以这些加在一起,这个片子能呈现出这样好的效果,我从心里佩服。”
目前,电影《夏天的蜗牛》第一部已经入选了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红色经典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推荐影片,并在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电影数字节目交易平台”首页推荐。李巨涛介绍:“我们计划拍成一个系列,聚焦儿童电影这一细分领域,做出‘东唐’的品牌,也是青岛原创电影的品牌。目前,第二部的剧本已经通过备案,计划今年拍摄完成。第三部的剧本正在编创中。”
塑造影像超越屏幕的力量
作为一家在青岛成长起来的本土影视公司,“东唐”在二十余年的创业历程中始终相信优秀影视作品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李巨涛说:“从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用影视的思考与艺术表达,围绕‘立德树人’做优质内容,使之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除电影《夏天的蜗牛》外,“东唐”近年还陆续推出了150集手偶动画片《海鸥救援队》、动画片《爷爷的礼物》《这样做不可以》《天财少儿》等上百部(集)动画作品。同时,投入资金拍摄了《生命只有一次》《让我扶着你》等多部公益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更承载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力。优秀的内容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影响力,让影视作品成为文化传播、价值传递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使其拥有超越屏幕的力量。”李巨涛表示,“东唐”始终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足点,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不断推出优质的内容作品,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提升。
为青岛培养更多的影视人才
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委就产教融合发展出台的系列战略性、指导性文件和采取的系列重要举措表明,将产教融合持续推向深入,需要积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中,全国性、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为研究与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
“半年前,我准备毕业实习,刚好学校与‘东唐’有合作,于是我到‘东唐’实习,不仅接触到一个很好的企业,也获得了一个包容有爱、专业规范的成长环境。”孙雨辰是青岛城市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半年的实训帮助她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她说:“我现在是一名动画师,参与了《天相》这种S级的动画番剧的制作,我正在向AIGC设计师的方向努力。”
仅去年一年,“东唐”就为600余名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学生提供了短、中、长期不等的专业实训机会,并与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共建了产业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学徒制”试点等产教融合平台。
“我们突破影视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路径,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通过项目拍摄、技术指导、专题培训等方式搭建实训生态。”李巨涛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现代影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青岛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好人才保障,并让更多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孩子们看到标准、看到职责、看到方向。”
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获批山东省重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作机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青岛市创新型示范企业、青岛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服务机构等诸多荣誉,累计获得“飞天奖”提名等青岛市级以上奖项70余个。
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
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 , 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西城汇社区,自第一瓶修正液在亚坦研发中心诞生,专业专注就成为亚坦公司不变的企业宗旨.近20年来亚坦始终致力于修正液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不懈追求创新及技术改良.
以数字匠心,书写笔尖上的“全球征程”
1995年成立的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历经近30年发展,从一支修正液起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修正液供应商之一,产品畅销105个国家和地区。“小白点”品牌以“速干不漏墨”技术打破欧美垄断,成为国际巨头合作伙伴,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公司先后投入研发费用超亿元,获47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了直液式走珠笔等一系列产品。2021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16%,合格率99%,年产能达4200支/小时,获得青岛市工业赋能场景示范项目认定,成为文具生产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
“墨水突破”:科技解码“书写革命”
“亚坦”以“墨水技术”为突破口,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文具领域的“书写革命”。其研发的高黏度染料型黑色中性墨水,让干燥速度提升3倍,有害物质残留降低90%,符合欧美日环保标准,年销售额破亿元;独创的密闭笔头耐候修正液,解决了困扰行业已久的漏墨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畅销中东高温地区;通过引入ERP系统与自动化设备,打造智能生产线,实现了注塑、组装、检测全链条数字化,生产成本降低20%。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亚坦”积极践行绿色制造理念,2016年,公司获评“青岛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环保评估,淘汰含苯类溶剂,开发水性环保修正液,年减排有害物质超50吨。“直液式荧光笔”采用可回收墨囊设计,减少塑料使用30%,成为欧洲市场爆款,引领行业走向环保之路。
生态跃迁:从“单一产品”到“全球生态”
“亚坦”以信息化为动力,推动产业从“单一产品”向“全球生态”跨越。搭建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供应链、生产、销售数据,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建成青岛市首条直液式走珠笔全自动化生产线,人力成本降低35%,产能提升30%。开拓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渠道,2023年电商营收占比25%,覆盖3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亚坦”主导制定修正液国家及行业标准,研发“跳动细替芯走珠笔”等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通过ISO9001、DCMM二级等十余项国际认证,产品合格率连续10年超99.5%。针对迪拜高温、莫斯科严寒等极端环境定制产品,实现客户“零投诉”,为不同地区客户提供贴心文具解决方案。
社会担当:文化出海中的“齐鲁情怀”
“亚坦”将社会责任深深融入企业基因,展现出浓浓的“齐鲁情怀”。在公益领域,“亚坦”已累计捐赠超千万元,支援汶川地震、武汉抗疫,向贵州安顺中学捐赠电脑200台,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需要帮助的地方。在乡村振兴方面,“亚坦”为内蒙古莫旗提供环保文具生产线技术,带动当地就业200人,助力乡村发展。建设“文具科技体验馆”,年接待学生800人次,以“书写文化”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如同点亮了青少年心中的创新之火。
未来蓝图:打造文具产业的“数字灯塔”
谈到未来,“亚坦”董事长田守群豪情满怀:“未来3年,我们将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争创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让中国文具定义全球品质。”在技术研发上,将研发“热敏走珠笔”“吸墨大尖钢笔”等新品,目标年产值突破2亿元。在全球布局方面,计划在东南亚、中东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中国标准”出海,在全球市场插上中国文具的旗帜。投资5000万元建设零碳工厂,2030年前实现全产品线环保化,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从黄海之滨的制造车间到五洲四海的文具货架,“亚坦”以科技为利刃,以文化为纽带重塑了产业格局,在传统制造业的深海中开辟出一条“数字出海”的新航道。“亚坦”的成功经验证明:当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形成共振,当智能制造与生态协同交织成网,中国企业不仅能在全球价值链中锚定坐标,更能用“一支笔”的力量撬动世界文具产业的未来版图。这既是“中国智造”的破茧之路,更是文化自信在实体经济中的生动注脚。
来源:城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