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老人吃安眠药20年安然无事?医生警告:长期吃安眠药需注意4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1 19:49 2

摘要:资料来源:[1]本刊讯.阿尔茨海默病杂志:常吃安眠药让痴呆风险增加79%[J].人人健康,2023,(05):8.[1]杨光平.老年人经常服安眠药增加患痴呆症风险[J].家庭医学,2023,(11):33.

资料来源:[1]本刊讯.阿尔茨海默病杂志:常吃安眠药让痴呆风险增加79%[J].人人健康,2023,(05):8.

[1]杨光平.老年人经常服安眠药增加患痴呆症风险[J].家庭医学,2023,(11):33.

63岁的李翠兰吃安眠药吃了20年,以为自己平安无事,可谁能想到,这20年的安稳睡眠,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

李翠兰今年63岁,是个退休的纺织厂工人,家住河北一个小县城。早些年,她在厂里干活,赶上三班倒,睡眠就没个准点。

1999年10月,她38岁那年,厂里效益不好,裁了不少人,她留下了,但工作量翻倍,晚上回家常常脑子嗡嗡响,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时候,她听同事说安眠药能助眠,就去药店买了点地西泮试试。

第一晚吃了半片,头一沾枕头就睡过去了,她挺高兴,觉得总算找着法子了。从那以后,这药就没断过。

起初,李翠兰每天只吃半片,睡得挺踏实。

后来工作压力更大,厂里订单多,她得盯着机器,连轴转,白天困得睁不开眼,晚上却还是睡不着。

药量慢慢加到了一片,再后来两片。

她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可每次想停,头晕、心慌就找上门,连着几天睡不好,她就又捡起来。

2005年厂子倒闭,她退休了,按说日子轻松了,可睡眠习惯早被药拧巴了,没药就没觉,索性接着吃。

生活里,李翠兰是个节俭人,退休金不多,平时买菜都挑便宜的,舍不得多花一分。

她独居,老伴走得早,儿女在外地,逢年过节才回来。

她每天早起遛弯,中午做饭,下午看看电视,晚上九点准时吃药睡觉,日子像钟表一样规律。

吃药这事,她没跟儿女讲,怕他们担心,也觉得没啥大不了,毕竟20年了,不也好好的?

可身体慢慢有了变化。50岁那几年,她发现早上起来头昏沉沉的,像没睡够。走路时腿脚发软,几次差点摔倒,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在意。

60岁以后,记性差得厉害,昨天吃的啥,转头就忘,邻居跟她聊天,她听着听着就接不上茬。

她以为是老糊涂了,也没往药上想。直到2024年10月,事情起了大变化。

那天早上,李翠兰和平时一样去菜市场,挑了点白菜,正付钱时突然眼前一黑,晕了过去。摊主赶紧打了120,送到县医院急诊。

醒来时,她躺在病床上,头还晕着,手脚没劲。

医生问她平时吃什么药,她老实说了安眠药的事,20年,每天两片。医生皱了眉,让她做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医生拿着报告单,一项项跟她讲:血常规正常,血糖5.8mmol/L,偏高但没到糖尿病;

血压140/90mmHg,轻度高血压;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2次/分;脑电图有轻度异常,提示脑功能减退;

肝功能ALT 45U/L,略高,可能跟长期用药有关;肾功能肌酐90μmol/L,还在正常范围,但偏高。

医生还安排了CT,脑子里没大问题,就是有点老年性萎缩。数据摆在那,李翠兰听不懂太多,但明白情况不简单。

医生看着她,叹了口气:“李大姐,你这安眠药吃了20年,身体早抗不住了。长期吃这药,副作用攒了不少,像你这头晕、摔倒,记性差,都是信号。

”他顿了顿,又说:“吃安眠药不是不能吃,但得讲方法,不然害处比好处多。我跟你说,有4点得注意,不然以后麻烦更大。”

安眠药,听着像是能让人踏实睡觉的好帮手,可它不是吃下去就万事大吉的东西。

这类药大多属于“苯二氮卓类”,比如地西泮、阿普唑仑,作用是压住大脑的兴奋劲儿,让人昏昏欲睡。短期用用,效果确实不错,但时间一长,身体就得“还债”了。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0%的人口使用过这类药物,其中老年人占了大头,因为睡眠问题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普遍。

这药怎么起作用的呢?简单说,它跟脑子里的GABA受体搭上了线。GABA是个天然的“刹车”,能让神经活动慢下来,安眠药等于给这个刹车踩了一脚。

可问题在于,长期用药,脑子对GABA的反应会变迟钝,药量不够就睡不着,停了药更糟糕,神经反而“刹不住车”,人就失眠得更严重。

像李翠兰这样,每天吃两片,一吃就是20年,脑子早就习惯了药的节奏,停不下来也正常。

除了脑子,身体其他地方也受牵连。肝脏得拼命分解这些药,时间长了,肝功能扛不住,ALT升高就是个信号。肾脏也得排毒,肌酐偏高说明它有点累了。

还有心脏,药吃多了,心率变慢,窦性心动过缓就来了,走路没劲、头晕都跑不了。

美国一项研究说,65岁以上老人长期用安眠药,心血管问题风险高出30%。

这些变化不是一天两天蹦出来的,而是20年慢慢堆起来的,等你察觉时,已经攒了一堆毛病。

吃安眠药最让人头疼的,不是吃的时候,而是想停的时候。

依赖性这东西,像个无形的绳子,把人捆得死死的。医学上,这叫“药物依赖综合征”,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种。

李翠兰这种,属于典型的生理依赖——身体适应了药,没了药就“闹情绪”,头晕、心慌、睡不着,全都来了。

数据挺吓人。英国一项调查发现,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超过4周的人,50%以上停药时会有戒断反应,像焦虑、颤抖、恶心,甚至严重到抽搐。

老年人更麻烦,因为代谢慢,药在体内待得久,依赖性来得更快。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2000万人因为长期用安眠药形成了依赖,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为啥这么难停?因为脑子被“劫持”了。长期吃药,GABA受体数量会减少,脑子自个儿调节睡眠的能力就废了。

停药后,神经系统一时半会儿找不回节奏,像机器突然断电,重启得费劲。

还有心理依赖,总觉得没药就没觉,这种念头一钻进脑子,想甩都甩不掉。

医生常说,依赖性这坑,越早爬出来越好,可惜很多人,像李翠兰这样,一吃20年,已经掉到底了。

第一,别随便加量。药量不是越多越好,超过推荐剂量,比如地西泮一天超10毫克,副作用翻倍不说,依赖性也加重。

第二,别吃太久。指南上说了,连续用药别超4周,实在不行,最多3个月,20年这种,绝对是大忌。

第三,得找医生开,别自己买。安眠药是处方药,药店随便卖是违规的,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调剂量,乱吃风险太大。

第四,停药得慢减,不能一下撂挑子。戒断反应不是闹着玩的,得一点点减量,比如每两周少四分之一,让身体慢慢适应。

这4点听着简单,做起来难。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30%的人用安眠药时没按医嘱,结果一半以上出现了头晕、摔倒之类的问题。

国内的情况也不乐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年的报告说,安眠药滥用病例里,65岁以上人群占了四成。

医生常提醒,这药不是糖豆,得有规矩地吃,不然身体迟早吃不消。

安眠药不是睡眠问题的“万能钥匙”,尤其对老年人,靠药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睡眠这事,跟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研究发现,每天晒半小时太阳,能让体内褪黑激素分泌更规律,这东西是天然的“助眠剂”。

还有,晚上少喝水,别吃太饱,睡前两小时别玩手机,蓝光会扰乱生物钟。

运动也有用,但别太猛。下午散散步、做点轻体力活,能耗掉多余的精力,晚上睡得香。国内一项调查说,60岁以上老人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人,失眠比例比不动的低20%。

心理上也得调整,别老惦记着睡不着,越急越糟,可以试试深呼吸或者听点轻音乐,慢慢把心静下来。

如果这些都不行,再找医生。睡眠专科有种叫“认知行为治疗”的法子,专门对付失眠,比药安全,效果也不赖。

数据上说,80%的老年失眠患者用这招后,3个月内睡眠质量有改善。安眠药不是不能用,但得当个“备胎”,而不是天天靠它过日子。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来源:心外科医师肖长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