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山东青岛的李女士带着她4岁的女儿月月(化名)匆匆赶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儿外科门诊。月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平时喜欢跑跳、画画,但最近几天,她却变得异常烦躁,时不时地抱着肚子哭泣,嘴里还不停地喊“肚子疼”。
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山东青岛的李女士带着她4岁的女儿月月(化名)匆匆赶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儿外科门诊。月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平时喜欢跑跳、画画,但最近几天,她却变得异常烦躁,时不时地抱着肚子哭泣,嘴里还不停地喊“肚子疼”。
更让李女士心急如焚的是,月月不仅腹痛难忍,还出现了呕吐和低烧的症状。起初,李女士以为是孩子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者只是普通的胃肠炎,可是在外院检查治疗几天后,月月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医生建议转院进一步检查,李女士这才带着满心的焦急和不安,带着月月来到了齐鲁医院。
月月的故事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水果,竟然会成为4岁幼童健康的最大“隐形杀手”?更让人震惊的是,医生在月月的小肠里取出了一块鸡蛋大小的结石——这块结石不仅堵塞了她的肠道,还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手术成功后,月月终于恢复了笑容,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却让李女士和她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害的水果,真的有那么“安全”吗?
听到“结石”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肾结石或胆结石,但其实,胃肠结石也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只不过它不像肾结石那样广为人知。胃肠结石是指在胃或肠道内形成的固体物质,通常由食物残渣、消化液和某些化学成分组合而成。根据医学研究,胃肠结石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石、毛石、乳酸石和医源性结石等,其中以植物石最为常见,尤其是胃柿石。
那么,月月体内那块鸡蛋大的结石是怎么来的呢?经过医生详细的病史追问和检查,答案指向了一种叫“姑娘果”的水果。原来,月月在一周前吃了很多“姑娘果”,这种水果虽然味道酸甜可口,但却含有大量的鞣质——一种在未成熟水果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鞣质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会与胃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叫鞣酸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不易溶于水,并且具有很强的粘性,它会将植物纤维、食物残渣等粘合在一起,慢慢地在胃肠道内堆积、凝结,最终形成坚硬的结石。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能力和排泄能力都比成年人弱。如果大量摄入含有鞣质的食物,结石形成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月月的案例并不是个例。
根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0.5%的人群可能面临胃肠结石的风险,其中儿童和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较弱,是高危群体。
而在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植物性胃肠结石的发病率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柿子、山楂等水果大量上市时,相关病例明显增多。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吃点水果吗?怎么还会这么严重?”的确,水果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水果都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一些含有高鞣质的水果,需要特别注意。
以月月吃下的“姑娘果”为例,这种水果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外观鲜艳,味道酸甜,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当零食。然而,研究表明,未成熟的“姑娘果”中鞣质含量极高。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的一篇研究,鞣质在酸性环境中会迅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这种沉淀物是胃肠结石的核心成分。
不仅如此,姑娘果还含有一定的果胶和纤维,如果空腹食用或与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同食,这些成分更容易在胃里“团成一团”,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柿子。柿子是秋天的“当家果”,但如果你曾听过“空腹不能吃柿子”的说法,那绝不是空穴来风。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报道,一名中年男性因为空腹大量食用未成熟柿子,导致胃部剧烈疼痛,检查发现胃内有一块拳头大的结石,最终需要手术取出。这是因为柿子中的鞣质和果胶在胃酸作用下,形成了难以消化的“胃柿石”。
除了姑娘果和柿子,山楂和黑枣也是高风险水果。它们同样富含鞣质,尤其是在未成熟时,鞣质含量更高。一些家长可能觉得,这些水果酸甜可口,孩子爱吃,就多买一些,但殊不知,过量摄入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
月月的案例之所以引人关注,部分原因在于她只有4岁。相比成年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更加脆弱。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0-6岁儿童的胃酸分泌量和消化酶活性较低,而肠道蠕动速度也较慢。这意味着,食物在儿童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更长,含有鞣质等成分的食物更容易堆积、凝结。
此外,儿童的饮食习惯也增加了风险。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准备零食,而姑娘果、柿子、山楂等水果因为味道独特,常常成为孩子的最爱。
但如果不注意控制量,或者让孩子空腹食用,这些水果就可能变成“定时炸弹”。月月的妈妈后来回忆说,月月那几天特别喜欢吃姑娘果,几乎每天都要吃一大把,她还觉得孩子爱吃水果是好事,没想到会酿成大祸。
月月的经历让许多家长开始警惕,但也有人会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让孩子吃得开心,又避免健康风险呢?”以下是几位资深儿科医生的建议,家长们不妨记在心里:
选择成熟水果:未成熟的水果中鞣质含量较高,尽量避免给孩子吃。成熟的苹果、香蕉、橙子等是更安全的选择。控制摄入量:即使是健康水果,也不要让孩子过量食用。每天的水果摄入量应控制在适量,儿童一般建议100-200克即可。避免空腹食用:含有高鞣质的水果如柿子、山楂、姑娘果等,尽量不要空腹吃。饭后1-2小时再吃是较安全的。不要与高蛋白食物同食:牛奶、鸡蛋、鱼肉等高蛋白食物与鞣质结合后,容易形成沉淀。吃饭时分开食用,或者间隔一段时间。观察孩子消化状况:如果孩子出现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千万不要拖延,及时带孩子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建议同样适用。特别是20-40岁的男性群体,根据《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期刊的研究,这一年龄段的人由于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胃肠结石的发生率较高。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喝水、多运动,是预防疾病的好方法。
手术后,月月恢复得很好。术后第6天,她已经可以下床活动,脸上重新绽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李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孩子吃水果是件好事,现在才知道,健康真的需要用心去守护。”月月的故事不仅是个案,更是一个警醒。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学会科学饮食,尊重身体的规律。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预知所有风险,但我们可以多学、多问、多观察。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更多工具来应对疾病,但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月月的结石被取出了,但有多少隐形的健康隐患还潜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许,从今天开始,我们可以多花点时间了解食品的属性,关注孩子的饮食细节,让健康成为家庭的共同目标。
月月的故事或许只是千千万万健康案例中的一个,但它却以其戏剧性和警示性,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胃肠结石并不遥远,它可能藏在你我身边的一顿饭、一口水果中。但只要我们足够警惕,足够科学,足够爱护自己和家人,这些风险就可以被降到最低。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少吃一点不成熟的水果,少让孩子空腹“冒险”,多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对生命最诚挚的回报。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Dietary Factors and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in Children." 202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23.世界卫生组织. "Children’s Digestive Health Guidelines." 2022.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