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老话里藏着天机。站在2025年农历三月初四的当口,抬眼望见日历上"清明前二日"的标注,屋檐下挂着的雨帘还在滴答作响。
本文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或娱乐,请勿迷信其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老话里藏着天机。站在2025年农历三月初四的当口,抬眼望见日历上"清明前二日"的标注,屋檐下挂着的雨帘还在滴答作响。
农谚讲"清明前后冷十天",倒春寒的尾巴正扫过窗棂。厨房里飘出的艾草香混着雨气,忽然就懂了古人为何说"春捂秋冻"。
这个节骨眼上,身子骨要紧。老辈人常说"春气通肝",此时最忌肝火旺盛。窗外的桃花开得正艳,可枝头凝着的雨水提醒着: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前几日见隔壁张叔贪凉减衣,结果咳嗽半月未愈,可见节气交替时的寒意最易伤人。
一、居家起居"两不留"
厨房不留隔夜物
清明前夕,江南的空气仿佛能攥出水来,湿度计的指针一路向右倾斜。米缸里前日的剩饭,早已没了刚出锅时的蓬松,边缘开始微微发黏。想起前几日,李家阿婆因舍不得倒掉隔夜菜,当晚就腹痛难忍,上吐下泻。
这个时节,气温回升,微生物活力大增,食物腐败速度比平时快了不少。除了剩饭剩菜,厨房角落的积水同样不可小觑。古籍《月令七十二候》记载,此时 “桐始华,田鼠化鴽”,万物蓬勃生长,细菌也不例外。水槽边的积水若是不及时擦干,很快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衣柜不留冬衣裳
虽说 “春捂秋冻”,但清明前的 “倒春寒” 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地给人们来点小惊喜。前几天清晨,王伯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去晨练,没跑几步就大汗淋漓。回到家后,便觉得头疼欲裂,显然是 “春捂” 过了头。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厚棉袄已不再适用。稍一活动,汗水就会湿透里衣,反而容易着凉。此时,不妨将厚冬装收进衣柜深处。一件薄棉马甲,配上一条围巾,既保暖又便于穿脱,应对多变的气温再合适不过 。
二、日常活动"两不去"
少往人声鼎沸处凑热闹
清明前夕,商场总是促销不断,本应是购物的好去处,可一旦走进,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便会钻进耳朵,相较打折广告,这咳嗽声显得格外刺耳。在这样的密闭空间里,不仅空气难以流通,还极易传播病菌。
就拿上周社区活动室举办的棋牌赛来说,李大妈兴致勃勃地连打了三小时麻将。结束起身时,她只觉头晕目眩,身体摇摇晃晃,差点摔倒。幸亏家人反应及时,迅速将她送往医院,才没酿成大祸。春困时节,身体本就容易感到疲惫,久坐久站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大家务必多留意。
别在湿滑陡峭处冒险
山间石阶上的青苔,滑溜得比油还夸张。前年清明前夕,老周去山里采蕨菜,就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一脚踩滑,摔伤了腿,不仅自己遭罪,家人也跟着操心。
哪怕是平日里休闲散步的公园,在晨雾未散时,鹅卵石小径也暗藏危机,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昨天,赵叔一大早便准备冒雨登山,家人深知其中危险,苦口婆心劝说,最终成功拦下。不得不说,家人这种理智的做法,避免了潜在意外,充满智慧 。
三、心境调适"两不气"
莫与春风斗气性
春三月,阳气上升,人体的肝气也随之旺盛。在这个时节,街边随风飘舞的柳絮,似乎都带着一种莫名的 “撩拨” 劲儿,轻易就能惹得人心生烦躁。就说前日,在街边的停车场,就看到两位老哥,仅仅是为了一个停车位,便争得面红耳赤。两人互不相让,情绪愈发激动,其中一位老哥甚至气得双手颤抖,血压瞬间飙升。仔细想想,实在是太不值当了。
古人对春季养生颇有研究,《养生论》中就提到 “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这简单的梳头动作,其实有着大作用,能够很好地疏通肝气,让身体气机顺畅。当遇到烦心事,感觉火气要上来的时候,不妨为自己泡上一杯菊花茶。
看那透明的杯中,菊花在热水的冲泡下,慢慢舒展花瓣,在水中悠悠沉浮。随着热气升腾,淡雅的菊香飘散开来,闻着这股清香,内心的火气也会渐渐消散。
休同往事较真章
清明的脚步渐渐临近,这个特殊的时节,总是容易勾起人们对故人的回忆。当微风轻轻拂过,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但是,若一味地沉溺在悲伤缅怀之中,就会错过眼前这大好的春光。
上周,就看到孙婆婆扫墓归来后,整个人都沉浸在哀伤的情绪里。她茶不思饭不想,整日坐在那里发呆。子女们在一旁看着,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其实,祭扫故人,重在心意。摆上一束鲜花,那娇艳的花朵代表着对逝者的美好祝愿;斟上一杯清酒,酒液在杯中轻轻晃动,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心到意到就足够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过好当下的日子,让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雨住了,云缝里透出缕阳光。阳台上晾着的衣裳随风轻摆,厨房飘来新蒸的青团香。节气更替如人生起伏,顺应天时才是养生真谛。
清明前的这场雨,既涤清了天地,也该荡去心头尘埃。待得清明正日,携壶新茶祭故人,才是对这个时节最好的交代。
来源:一刀松游戏解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