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土特产您还惦记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00:00 3

摘要:最近,北四环附近的北苑路88号市集开张了,有昌平草莓、密云西红柿、北京油鸡等上百款土特产。上周六上午,市集热闹极了,有人拎着手提袋、推着购物车,还有人一手抱娃一手挑货,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

昌平区举办苹果文化节。本报记者 邓伟摄

游客采摘北寨红杏。 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

北京大兴西瓜节现场,庞各庄瓜农在展示大兴西瓜。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 朱松梅 张佳琪

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物流,让天南海北的物产汇聚京城。在想吃什么有什么的今天,北京市民还惦记本地土特产吗?商家还愿意售卖本地土特产吗?

老味道萦绕心头数十年

最近,北四环附近的北苑路88号市集开张了,有昌平草莓、密云西红柿、北京油鸡等上百款土特产。上周六上午,市集热闹极了,有人拎着手提袋、推着购物车,还有人一手抱娃一手挑货,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

73岁的陈兵坐了三站公交车赶来,“我看新闻说有土特产市集,特意过来,看看是不是30年前的老味道。”一圈儿逛下来,老人家没有失望,试吃了西红柿、看了富硒鸽、买了点有机蔬菜,“价格的确高了些,但只要味道好,我们愿意买账。”

一颗国光苹果,唤起沈燕新的味蕾记忆。半个多世纪前她住在胡同里,早上总有果农挑着扁担来叫卖,夏天有大兴西瓜,秋天有长辛店的枣,延庆的国光苹果也少不了……别看国光苹果个头小,滋味却足,是酸甜口儿的。后来兴起的日本红富士是脆甜的,但老味道怎么也忘不掉。这回,她终于从市集上买到了国光苹果。

很多年轻人对土特产的了解则相对有限。陈萍来北京工作已13年,她能脱口而出的北京土特产,还只有平谷大桃和大兴西瓜。但说起江西老家的特产却如数家珍: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广昌白莲、临川菜梗……“老老少少没人不知道,家门口的菜市场里也都能买到。”

土特产如果不复儿时的口味,也会让人失望。80后张志强打小儿住南城,京白梨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这种梨产自京西山区,口感酥软绵密。去年秋天,他开车时在广播中听到了京白梨,回忆顿时涌上心头,那个周末带家人直奔门头沟采摘,希望让孩子尝尝自己儿时的水果。

梨农提醒说,刚摘的京白梨要搁一周,才能达到最佳口感。张志强学着梨农的方法,摘了点儿蒿子跟梨搁在一块儿催熟。或许是没掌握好技巧,一周过去了,有的梨还是生的,有的已经开始腐烂,“我对京白梨还有感情,但孩子们这次觉得不好吃,下回可能就不会再尝试了。”

商家看重前景但赛道艰难

土特产寄托着绵长的回忆和乡愁,有消费潜力,很多生鲜商家曾争相入局。

“消费者对北京土特产有很深的感情,我们自然希望打开这个市场。”一家精品超市的采购负责人李悦告诉记者,然而土特产赛道实在太难走了,这也是不争的业内共识。“生鲜产品的供应链很不稳定,很难标准化;运输、售卖的链路长,还有一定的损耗。所以能把土特产做好的商家太少了。”

几年前,淘宝、拼多多、美团、叮咚买菜等主流电商,陆续以社区团购的方式入局土特产赛道。张志强就曾在一家知名电商工作,负责密云水库鱼的采购。用户下单后,渔民开网捕鱼,打上氧气袋运到北京城里,分发到各社区,往往还得“次日达”,这一套流程下来成本也高不少。

半日达、小时达,甚至半小时达更受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倒逼平台采用前置仓模式,也就是将农产品提前囤在京郊大仓。对平谷大桃这种成规模的生鲜产品来说,前置仓模式行得通,但小品类土特产并不适合。因此社区团购火了段日子后,纷纷在去年偃旗息鼓。

农民或合作社也在尝试做自有电商。北寨红杏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记者近日来到平谷区北寨村时,杏花开得正好。村党支部书记刘福东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民学会了发朋友圈、直播卖货,也招来不少采摘客。6月红杏成熟,村里两条主路车来车往,果农就坐在路边分拣、发货,快递小车来回跑。不过,党支部仍要为红杏的销售而操心,因为果农自己的渠道太脆弱了,哪怕是下一阵小雨,采摘的人也得少一半。

首都需要土特产地标

2024年,北京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43.1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7亿元,仅占约0.51%。占比如此之小,还有必要为土特产劳心费神吗?

从陈萍的困惑里,或许可以看到答案。“春节之前,要带什么伴手礼回老家?我每年都得为这事纠结呢。”她说,除了烤鸭、稻香村点心,真不知道还能买点什么了。

的确,农业在GDP中的占比不高,却融合一方水土的独特滋味,是城市IP的重要组成。

这也是李思鹏在思考的问题。在怀柔的连绵栗园中,这个而立之年的新农人讲起关于板栗的野心。“建筑、景点可以成为地标,土特产为什么不可以呢?美国夏威夷的巴旦木、日本神户的和牛,这些都是成功范例。”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他去日本参观时发现,很多高速路口安装着大型广告标牌,图文并茂宣传当地农产品。跟当地农民聊天时,也能明显感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很认同、很自豪。

如今,李思鹏的板栗合作社规模在怀柔数一数二,部分产品还要供给高档餐厅。签合同时他总要附加一个条件:菜单上请突出板栗产地是怀柔——他希望这个带着感情的小心思,能成为筑起农业地标的一砖一瓦。

北京四季分明,三面环山,既有广袤平原也有深山密林,物产丰饶,但很多土特产对于城市品牌形象的贡献度远远不够。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土特产的销售渠道仍然以单位内部采购为主,很难在全社会形成知名度、美誉度。

一家区级供销社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每年夏天,林果和蜂蜜还没成熟,他就要去城里各大企业走动、刷脸,请工会多采购些,作为福利发给职工。“人家反馈产品不错,我们也完成销售指标,看似两全其美。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是把路走窄了。等我退休了该怎么办?下一任经理如果没有资源又该怎么办?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该让土特产尽早回归市场。”

未来,北京的土特产应该如何走好出圈之路?政府部门、农民和企业做了哪些“难而正确”的事?

请关注下期报道。(本栏目用图均为资料照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