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出生的人,当时的生活怎么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07:44 2

摘要:写字用的是破盆碴子。以前农村里用的盆都是陶瓦盆,表面黑色的那种。没有石笔,更没有粉笔。用很软的瓦片当粉笔。什么时候开始用纸张、铅笔的,已经忘记了。

我们这里是山东省的沿海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家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你也别笑话我,我也别笑话你,席上滚到地上。

先从上小学开始说起吧!

我上小学的那一年是7周岁,70年代初。我大姐一只手拉着我,一只手拉着我堂侄,把我俩送到了我们村子里的小学。

上小学的时候只穿上衣,没有穿裤子。大家别笑话,不穿裤子不是为了凉快,是没有裤子穿。全班大多数男孩都在光着屁股上课。

可能是年龄小的原因,那时候感觉不到害羞,大家都一样。什么时候有裤子穿的,不记得了。

我们小学的课桌和座位是用砖坯砌的,表面不光滑。光屁股坐上去,磨腚。

写字用的是破盆碴子。以前农村里用的盆都是陶瓦盆,表面黑色的那种。没有石笔,更没有粉笔。用很软的瓦片当粉笔。什么时候开始用纸张、铅笔的,已经忘记了。

教我们的是一个女老师,师范毕业。听说犯了点错误被贬到了我们村小。老师教课还是认真的,就是不会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我高考的时候,考试题里有拼音读写。在高中里,又重新自学了一遍拼音。

小学老师不知现在安否?如果健在,90岁有了。

我的发小,也就是我的堂侄,我们俩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始终是同学。高中毕业后,堂侄考到了山东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目前堂侄是山东大学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内顶尖的医学影像学诊断专家。

我上小学的时间,应该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有人民公社,有生产大队,有生产小队。我所在的生产小队是18队。我们村是一个3000多人口的大村,有21个生产小队。

社员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出工的时候,由生产小队长领着,浩浩荡荡的去农田里干活 。一天一个壮劳力计10分工,妇女属于半劳力,一般计7、8分工。

年底了,打下的粮食好的缴公粮,次的社员自己吃。那个年代的农民的确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他们老了,不能赚钱了,理应得到一份体面的养老金。

分配粮食是按照工分分的。家里劳力多的,分配的粮食多。家里劳力少的,分配的粮食少。像我们家,每年分几十斤小麦,2、3000千斤红薯,7口人的大家庭,肯定不够吃!

人家工分多的家庭,除了多分粮食,还分钱。一个工分几分钱,也分不多少。钱从哪里来,缴公粮是有钱的,粮站是按照平价收购,不是市场价。扣去农业税,剩下的钱就归了生产队。

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水饺。那个年代,肚子里缺油水,偶尔吃一顿面食,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壮劳力一斤面粉的水饺,能轻松下肚。我家7口人,每次包水饺都是包5斤面粉的。

冬天里,没有农活干了,活动量少了,更是为了节省粮食,一天只吃两顿饭。红薯当主食,吃到肚子里容易消化,我们叫“不压饱”。还不到饭点,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红薯吃多了伤胃。有人说“十人九胃”,意思是说,有十个人,就有九个有胃病的。天天吃红薯,胃能好吗?

和我堂侄经常提起一件趣事。在某一个周末,我们俩背着水桶,扛着铁掀去村子西边的河里抓鱼。刚刚抓到一条鲫鱼,用泥巴筑成的堑被水冲垮了,我们俩把唯一捉到的鲫鱼从中间一分为二,一人一半。

每每说起这件趣事,爷俩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艰辛。

来源:人在旅途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