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六器” 礼天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07:16 4

摘要:虢国墓地是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其中虢季墓(M2001)和虢仲墓(M2009)两座国君大墓出土三万余件精美文物,特别是玉“六器”,为研究两周用玉制度、玉礼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虢国墓地是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其中虢季墓(M2001)和虢仲墓(M2009)两座国君大墓出土三万余件精美文物,特别是玉“六器”,为研究两周用玉制度、玉礼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六器”是指璧、琮、璜、璋、圭、琥六种玉器,用以祭礼天地、四方。《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

玉礼器中出现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用以祭天。玉璧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璧面称“肉”,中心孔称“好”,肉大于好者称璧。虢国墓地出土玉璧达52件,虢季墓出土12件,虢仲墓出土18件。材质为和田青玉、青白玉和白玉,多光素无纹,仅个别雕琢纹饰;形状基本相同,厚薄不一,大小有别。有的因受沁蚀色泽变为黄白色、灰白色或土黄色。

龙纹白玉璧

出土于虢仲墓内棺殓衾上。外径19.1、孔径7.3、厚0.55厘米。白玉质,微透明、体较厚。局部受沁为黄白或黄褐色,器身边缘略有磨损。正、背面纹样相同,饰变体龙纹。

刻铭弦纹玉璧

出土于虢仲墓内棺殓衾上。外径15.1、孔径7.1、厚0.4厘米。出土时璧面粘有朱砂痕和麻布痕。青玉质,有黄褐、灰白斑。玉质细腻、微透明、体较薄,外边棱被磨圆滑。正、背面纹样相同,饰三组凹弦纹,内、外两组各为三道,中间一组为四道。璧身正面器孔边缘处有铭文,依势环形14字,此器应为商代玉器,周人获得后,铭文被刻意抹去,残余部分难以释读。

玉琮

礼地之玉,为外方内圆柱状管形玉器。虢国墓地出土玉琮10件,虢季墓出土1件,虢仲墓出土8件。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玉质、玉色有所不同。皆内圆外方,有射。除一件商代小臣琮外,其余均为素面琮。

素面白玉琮

出土于虢仲墓墓主头部西侧,通高5.1、截面边长4.2、射高0.4、孔径1.8厘米。白玉质,玉质细腻,微透明,有黄褐斑。内圆外方,有射。体较矮小,射较短,四面中部各有一道纵向凹槽。上端射一侧有一斜圆穿。玉琮体型较小,近口沿处有小马蹄形穿孔,玉琮穿孔并不多见,推测是用于穿系佩戴。

小臣妥玉琮

出土于虢仲墓外棺盖板上。通高12、截面边长5、射高2.1、孔径4厘米。青白玉质,有黄、棕色斑。玉质晶莹,微透明。形体较大,呈纵长形,射较高。近射处一端横向镂出一近椭圆状穿孔。射一端平面有阴刻铭文,呈顺时针方向,为“小臣妥见(献)”4字铭文。小臣为商王朝中的职官名,晚商甲骨文习见,“妥”为小臣名,“见”读为“献”。

玉圭

祭礼东方青龙之器。应是由戈演变而来,形态为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称平首圭或尖首圭。还有一种琬圭,上端呈浑圆状,常作馈赠礼品之用。《周礼·春官·典瑞》称玉圭是“六瑞”之一,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之别,代表贵族身份,也称之为“命圭”。虢国墓地出土玉圭8件,虢季墓出土3件,虢仲墓出土3件。多在外棺或者内棺的盖板上,形体较小,大小不一,形状相近,上端有三角形锋,两侧边与锋边或有刃或无刃。近底边或有一至二个穿孔,或无穿孔。

虢季玉圭

出土于虢季墓内棺盖板上,高 7.7、最宽处2.3、厚0.3厘米。青玉质。全部受沁,大部分呈褐黄色。玉质较细,微透明。锋边与两侧边刃钝厚,底边正面磨出斜薄刃,两角处各有一小穿孔。

虢仲玉圭

出土于虢仲墓外棺盖板上。高10.9、宽3.1、厚0.35厘米。青玉质,有灰白、黄褐斑。玉质细腻,半透明。尖锋,锋边与两侧边刃钝厚。下端两角各有一个单面钻圆孔。正背面各有一道切割痕。

玉璋

祭礼南方朱雀之玉。与圭形制相似,只是尖端变为斜边,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分体和柄两部分。《说文》:“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周礼》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之分。虢国墓地出土玉璋7件,虢季墓4件,虢仲墓2件。玉璋多为素面,但有两件雕刻有龙纹、凤纹、人面纹。

人凤合纹玉璋

出于虢季墓内棺。长13.2、上底宽2.5、下底宽5.2、最厚处0.4厘米。青玉质,受沁呈灰白色。玉质较细,微透明。如等腰梯形。周边刻牙形饰,正背面各饰一组人凤合纹,凤鸟在上,回首垂冠,尾羽向上卷过头顶后复下垂于胸前,利爪附着于人形头顶。人形屈身蹲坐,长发飘逸,横臣字目,右侧鼻部外伸高扬,左侧有耳,耳轮下向外出一锐角。梯形上边正中有一穿孔。

人龙合纹玉璋

出于虢仲墓内棺盖板上。通长33.3、器身最宽处14.9、柄长1.9—4.4、柄宽11.6、厚0.7厘米。出土时有四道裂纹,背面有朱砂和丝织物痕。青玉质,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近似铲形,上端为弧形双面刃,两侧较薄且有刃。正背面纹样相同,上部饰人面纹,长发飘逸,发丝细密,横臣字目,眼角带勾,高鼻,云纹大耳;下部饰双龙纹,臣字眼,眼角带勾;刃部一周饰“C”形窃曲纹。下端近柄部有一圆孔,短柄一角被削成斜杀。此璋体形硕大,是周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琥

刻虎纹或雕成虎形的玉器,是祭礼西方白虎之器。为六器中最晚出现的器型,常用圆雕、浮雕、线雕工艺。虢国墓地出土玉琥11件,虢季墓3件,虢仲墓7件,形态各异,质地为青玉或青白玉。虢仲墓两件玉虎,一呈奔跑状,一呈匍匐状,可见虢国人对猛虎的崇尚与喜爱。

奔跑玉虎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殓衾之上。长9.3、高4、厚0.5厘米。青玉质,有墨斑。玉质较细,微透明。片雕。正背面纹样相同。虎作奔跑状,张口,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凹背,虎爪着地,粗尾上卷,身饰虎斑纹。

匍匐玉虎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殓衾之上。长5.3、宽2.4、厚1.1厘米,出土时虎尾略残。青玉质,玉质细,微透明。圆雕。虎整体作匍匐状,臣字目,云纹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背左侧有一短瘤,腹部饰数条等距水波纹,尾短粗。嘴下有一圆穿孔。

玉璜

祭礼北方玄武之器,在“六器”中数量最多,样式最复杂,为弧形玉器,其形制与甲骨文“虹”字相似。《周礼》载“半璧为璜”,但多数璜为璧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极少数为二分之一。虢国墓地出土玉璜两端有孔或无孔,可分为素面、龙纹、鹦鹉形、鱼形等式样,出土42件,虢季墓8件,加上七璜组玉佩的七璜,达15件。虢仲墓9件,加上六璜组玉佩和其他玉璜,达20余件。

透雕人龙纹璜

出土于虢仲墓内棺,是六璜组玉佩构件,长14.8、宽3.4、厚0.7厘米,白玉质,个别部位有黄褐斑。玉质细,微透明。透雕。正背面纹样相同,饰侧视人首纹,长发卷曲上扬,横臣字目,云纹耳,曲肢;人首纹上端负侧身回首龙纹,张口,上唇上卷,臣字眼,长尾,龙爪抓于人首发之上,身饰重环纹。一端有一圆穿,另一端镂空处为穿。

叠尾人首纹璜

出土于虢仲墓内棺,两件,形状、质地、纹样、玉色相同,长14.4、宽3.8、厚0.6厘米。白玉质,有黄褐斑。玉质细,微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方向相反,饰侧视人首纹,长发卷曲上扬,张口,横臣字目,云纹大耳,作斜角叠尾状。两端均有圆穿。两璜形状、质地、玉色相同,且纹样可吻合相连成一玉璧,应为原组玉佩璜受损,特将一白玉璧对剖成两璜,是“半璧为璜”实物例证。

虢国墓地出土“六器”与《周礼》《仪礼》记载虽不完全吻合,但体现了从祭祀用器演变为彰显权力仪礼重器,是“器以藏礼”观念的体现。

“六器”用途多样,是祭器、礼器,可用于神,可用于人。如璧也可是馈赠品或信物;圭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朝拜觐见的必带之物;不同形制的璋用途不同,《周礼》:“诸侯以聘女”“天子以巡守”“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六器”可作佩玉。《礼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小型璧、琮均可配系,璜广泛用于佩戴,不仅能单个使用,还能搭配构成组玉佩,璜数彰显佩戴者地位。虎形器亦多作佩饰。“六器”可作敛器,用以辟邪、防腐。《周礼》:“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其位置“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

《周礼》认为礼敬天地、四方玉器需有特定颜色,故有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之说。《周礼·考工记·画缋》:“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但虢国墓地玉器中未见“赤璋”“玄璜”,这种颜色与方位的搭配,应是汉初礼学家受五行学说影响,对祭祀事务的理想化假设。

虢国墓地玉“六器”,既有自我生产,也有天子赏赐。《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因白玉稀缺,仅天子可用。但虢仲墓出土了上百件和田白玉,极可能为天子赏赐。虢国墓地也出土了不少商代玉器,武王灭商后,俘获大量美玉,赏赐有功之臣,与《逸周书·世俘解》:“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基本吻合。

编辑:王龙霄

审核:何 薇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